PhilippBudeikin,今年21岁。他看起来和任何一个平常的男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唯独眼神看起来非常阴冷。事实上,21岁的Philipp就是臭名昭著的“蓝鲸游戏”的发明者。他发明的这个疯狂游戏,已经在俄罗斯导致至少16个少女自杀,并且在很多国家越传越广。
他从2013年开始在网上传播蓝鲸游戏,用一些极端恐怖血腥的视频,吸引未成年人加入。他尽可能地吸引来大规模的参与者,给参与者下任务,一步一步,不断变难。
有一些孩子可能在游戏初期就停下了,有一些却渐渐沦陷。Philipp就在其中寻找最容易被他操纵,心理防线最容易突破的孩子。
这些被Philipp盯上的孩子,会被拉进一个更小的团体之中。在那些迷失的孩子看来,可能被选中进入那个以Philipp为中心的小团体,对她们而言可能还是一种荣耀。
他们每天凌晨四点二十分要醒来,参加一个夜间聊天,看各种血腥绝望的视频,来自地狱一样黑暗的音乐,夹杂着各种惨叫和哭泣。
这样精神折磨,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情绪问题,控制不住自己地想要自残,或者毁灭深白的一切。
当他们完成了Philipp下的所有任务指示,他们基本就被完全洗脑,完全听命于心中神一样的Philipp。不管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都会遵从。有受害人描述了当初在小团体中的情况,一个女孩看了一段卧轨自杀的视频后说,这段视频坚定了她要自杀的信念。
而Philipp对她洗脑说:“生活糟透了,不会变好了。你是一个很无趣的人,你的父母也不需要你,也永远不会理解你。你的生命,除了在年轻时候自杀,不会有任何美好的事情发生。你是被选中的人,死亡就告诉你一切的答案。”
当那个女孩说她还是害怕走上最后一步,Philipp立刻给了她另一个选择。
“你不一定非要去跳楼或者卧轨,服毒的话,一点痛苦都没有的。”
这个女孩,在他的怂恿下,决定在2016年5月20日自杀。万幸,她被及时救下,并没有成为又一个牺牲品。
最可怕的事情是,Philipp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引诱那些孩子自杀,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恶魔说:“那些死于蓝鲸游戏的年轻小女孩,都死得很高兴的。”
“他们不过是一些生物垃圾,他们对着社会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人在乎她们死了会有什么后果。”
“我只是在替社会清除垃圾。”
2017年2月25日,一名来自俄罗斯贝加尔区赤塔的14岁少女卧轨自杀,被火车撞得血肉横飞。
2月26日,来自伊尔库茨克地区的两名初三少女从14层高的老式苏维埃公寓跳下,双双身亡。
紧接着,来自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15岁少女坠楼并摔落在雪地上,身受重伤。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过130名青少年因为一款名为“蓝鲸”的游戏相继自杀。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样,已经藉由社交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国。
“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多为10-17岁的青少年。他们会被配置给一名“导师”,进群后,每天都要跟着这名“导师”做任务,包括凌晨4:20起床看恐怖片,静脉切割,半夜爬到屋顶,用剃刀在手上雕鲸鱼等。
当病态的游戏进行到第50天,幕后“导师”就会命令玩家自杀。
普通人唯恐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而这些青少年却前赴后继、迫不及待地走向不归路。原因到底为何?
1、好奇心害死猫
事实上,类似“蓝鲸”这样的自杀游戏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比如,一直流行于全球各地中小学的“窒息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自行(或有人辅助)对自己进行导致窒息的行为,例如自溺,勒颈等,如果通过挑战而且人还活着就算赢;再比如,俄罗斯轮盘赌,在左轮手枪的六个弹槽中放入一颗或多颗子弹,任意旋转转轮之后,参与者轮流把手枪对着自己的头部扣动扳机,活到最后者胜……..
这些自杀游戏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以“游戏”、“挑战”或“赌博”之名,通过对“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以及对死亡的未知性、神秘性的包装和渲染,来诱骗拥有旺盛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青少年。
青少年处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急剧。他们追求新奇、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极易受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影响。
同时,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控制冲动的能力也尚未真正形成。而好事之徒往往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为所欲为,这也是自杀游戏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蔓延并且防不胜防的一个重要原因。
2、归属受挫与累赘感知
然而,经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蓝鲸”游戏与一般的死亡游戏还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普通的死亡游戏参与者往往事先都没有自杀的念头,而“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则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一心求死的并且希望通过自杀网站“组团上路”的人。
“为什么要一心求死?”这时候估计会有一大波不明所以的大人跳出来指责与质问:“你们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环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你们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们到底在矫情什么?”
对,就是这种不理解与不认同,更加加深了青少年的无力感与孤独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人要活下来,能够活得衣食足就觉得很不容易了,而现在的青少年看起来生活优渥,并没有从物质层面上体会过生命的不易。但与此同时,虽然物质生命的紧张考验场景少了,心灵的焦虑和压力却比他们的父辈、祖父母辈强得多。
游戏组织者的恶毒伎俩:
1、帮你习得自杀能力
事实上,自杀意念的出现是非常普遍的,而真正成功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却非常少。原因在于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一直忍受自杀所带来的恐惧与痛苦。具体而言,自杀本身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极少有人天生就不畏惧死亡。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削弱个体的自杀意念,使得丧失生命的行为难以真正被实施。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5吨食物,一次可以吞食磷虾约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
蓝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它们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雌鲸的妊娠期比人类还要长,一般在10-12个月,大多数在冬初产下幼鲸。
蓝鲸拥有世界上最大阳具,它们的阴茎平均长度可以达到2.4-3米。这相当于它们体长的1/10,而一般男性的阳具与身体的比例大约为1/12。
所以自杀意念并不是一个人选择自杀的致命性因素。如果个体想成功实施自杀行为,那么最关键的就是他必须具备实施自杀的能力。那么,习得自杀能力的方法是什么?游戏组织者又是如何通过任务设置把参与者的自杀意念转变成为行动的?研究认为,习得自杀能力的内在机制是对痛苦、恐惧及疼痛的习惯化与拮抗作用。自杀者可以通过反复多次接触痛苦与刺激事件来提高躯体痛苦的耐受性和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并最终克服自我保护本能。
在很多案例中,初次尝试自杀者往往采用比较温和的手段,通常伤口较浅,药物剂量较小。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最终才酿成了致命的悲剧。这种通过循序渐进,一步步加重自残行为来适应死亡痛苦的方式在“蓝鲸”游戏中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在身上割开浅口,到用剃刀在手上雕鲸鱼,再到切开嘴唇,割腕,最后自杀,可谓一步步地把参与者推向深渊啊。
2、恶性洗脑
有媒体把“蓝鲸”游戏形容为“电子邪教”,对此我十分认同。自杀游戏的泛滥与传播固然有参与者的好奇心与自杀意念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游戏组织者所采用的一整套类似于邪教或者传销的“洗脑机制”的魔力,这让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游戏中,参与者都曾不止一次地被命令通过自残的手段来在自己身体各处雕刻“蓝鲸”图腾;同时,这个图腾作为组织的标记出现在游戏行进的各个场景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游戏参与者“你是这个集体角色下的人”,“你不是自己,而是角色”。
臭名昭著的“蓝鲸游戏”的发明者,21岁的俄罗斯男子PhilippBudeikin(中文译名:菲利普·布德金)已经被捕入狱,但这个疯狂而又恐怖的“自杀游戏”,却还在网络中蔓延,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青少年人身安全隐患。
虽然“死亡游戏”的本质并不是游戏,而是恶毒的违法犯罪行为,但真实世界里的蓝鲸,却是一种无辜的濒危生物。
历史上的今天,准确地说是1959年的5月15日,科学家警告人们:如果不对世界性的的捕鲸业实行限制,5年后蓝鲸就会灭绝。实际上蓝鲸的总数已经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以至单个蓝鲸很难找到异性进行交配。
捕鲸业的记载表明,蓝鲸的总数在逐步下降。从1931年到1932年期间,蓝鲸的捕捉量占总捕捉量的82.1%,至1957年仅占4.6%。科学家们建议,下月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会议上,立即采取严格措施控制对蓝鲸的捕杀。
幸运的是,自1966年开始,随着对蓝鲸保护行动的开展,蓝鲸的数量开始逐步上升。一份2002年的报告中估计,世界上蓝鲸的数量在5,000至12,000只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另外,对于侏儒蓝鲸的研究显示,这个数字可能是低估了实际的数量。
蓝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脑,能达到9.2公斤,而人类大脑平均重量是1.4公斤,然而蓝鲸离“反攻大陆”还远得很。(蓝鲸:都说了我们是无害的,不然会被人类猎杀到濒危么...)
蓝鲸虽然是海中“霸主”,但也会成为同类的猎物——成群的虎鲸可以猎杀蓝鲸并将其当成美食。(大部分被虎鲸袭击成功的蓝鲸为幼年或亚成年蓝鲸)
重新认识一下蓝鲸,以及那些与它们有关的小故事吧。
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大约相当于44只大象)。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鲸油曾经是重要的照明和工业用油脂。用于制革工业,也用于回火浴和用作润滑剂等。氢化后可作食用和制造肥皂、蜡烛等的原料。鲸已列入受保护的生物,鲸油也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