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男皇后“墓 吃货王爷火锅陪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3-09 03:11:36  阅读:45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筱雨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

  南京疑现陈文帝及男皇后墓

  南京发现两座长16米、宽7米左右的大型南朝墓,有专家推测,这一座山会不会是1400多年前的断背山?墓主会不会是陈蒨和韩子高?有趣的是,考古人员挖掘出了两座古墓联系的“桥梁”,一段墓砖似乎是铺砌在两座古墓中间,看起来有“手牵手”的感觉。

  正史上,陈文帝陈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野史上,陈蒨是一位男同性恋。他深爱的人,叫韩子高。韩子高本名蛮,只是一个鞋摊小弟,但长得很帅。陈蒨22岁时遇到了16岁的韩子高,几乎是一见钟情。后来,陈蒨黄袍加身,想封韩子高为“皇后”。后来,迫于压力,最终封后未遂,可陈蒨认定的皇后只有他的阿蛮……陈蒨在弥留之际,一切人都不见,除了韩子高。子高像当年一样贴身服侍,端药倒尿,二人病榻相守,直至陈蒨去世。

  “吃货”王爷 火锅陪葬

  1968年发现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稀世文物。在刘胜的墓中便发现了一只可以用来吃火锅的铁暖炉。此炉系采用鼎结构三足造型,在足腿中部设可以悬置燃料的托盘(炉底)。这种炉子温酒、热饭、吃火锅均很方便。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特别青睐吃“火锅”。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佐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

  奇香的诰命夫人

  2001年在安徽砀山的小区施工现场出土一具身着清代服装的美貌女尸。据说棺木一打开众人就闻到一股奇香,方圆几里地都能闻到。在目击者们的描述中,这个躺在棺木中的女子身高在165厘米左右,身材修长、匀称,四肢的关节均能活动。女尸的皮肤细腻而有弹性,没有一点腐烂或脱水的迹象,虽然失去血色,却白皙得如同刚刚入葬一般。最让人们惊诧的是,她唇上的胭脂和精心晕染的红指甲居然也都保持着完好的色泽。可惜的是,尸身在开棺后迅速氧化。

  她头戴一顶丝质的黑色葬帽,上嵌一枚金丝捻成的帽花。贴身穿一套素白色的衫裤,上身穿织有龙凤图案的锦缎短袄,下罩罗裙,外套一件长衫,长衫的前胸和后背处各缝有一块用金丝线绣成的麒麟补子。经专家推断,她是一位一品诰命夫人。由于开棺现场遭到严重破坏,她的身份和异香来源一直是未解之迷。

  东周古墓22名青年女性集体裸葬

  死者多数为侧身屈肢,少数仰身直肢。一些头骨上保存了十分完美的秀发,和清晰的发髻以及捆扎头发的发带。从目前只发现四个棺内有服饰的情况分析,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戴服饰,只是使用纺织品匹料或者竹席包裹尸身,一些死者身上佩戴有精美的小件玉饰。

  在清理棺木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在许多棺木中都有同类型的香瓜籽。最后总共出土了上百颗之多。这些没有消化的瓜子告诉我们两件事实,一是这些人死在瓜果成熟的夏季,吃下了带有剧毒的香瓜,二是这些人是在同一时间死去的,而且是在睡着了以后。她们很有可能是服毒殉葬。

  火焰山旁古墓 主人脚踩五颗女性头骨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戈壁荒漠中,有一个特别的狩猎民族古墓。

  墓主人身穿毛织衣服,披一件绿色坎肩,裤子为直桶式,脚上穿着皮子缝制的鞋。根据墓主人体态和骨骼判断这是一个男性,身高约180厘米左右。但是,他的装束却像是一个女性,脖子上缠了一条长长的假辫子。在他头部的左侧,还插着五根木制的箭和一根权杖,箭杆长约70厘米,箭头深深地插在土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木箭的箭头锐利,并且都带有倒刺。令人费解的是墓主人的脚下居然摆放了五颗人头骨。

  这几颗人的头骨都是女性的,而且年龄看起来都不太大。根据这几颗头骨的生长发育状况判断,她们的年龄大约十四五岁左右,发育还很不成熟,不但牙齿没有长全,颅骨上的矢状缝还没有闭合。从这几颗头骨来看她们都有外伤,像用榔头一类的钝器击打似的,在遭到钝器打击以后,颞骨部位几乎都被震裂了。

  唐宫女公共墓地

  地处长安城西的10余座盛唐宫女墓的墓向基本一致,墓葬形制结构基本相似,时代特征明显,可以说是一处盛唐长安宫女的“公共墓地”。这些唐朝宫女的随葬品内容雷同,特别之处是在墓葬随葬品中均有漆器,以小型漆圆盒、漆小盝子最多,属于典型的女性用品。

  从墓志铭文内容看,唐代皇宫内的侍女有明确而严格的品阶官衔,有九品直至六品阶衔。从铭文反映的宫女生平来看可分为两类人,一类宫女从选秀入宫直至死亡,一直生活在深宫,老死不得出宫;第二类宫女似乎只能侍奉一朝天子,待皇帝死后,被辞配于寺庙或尼姑庵中削发为尼,终生不得婚嫁,墓志中称之为“亡宫尼”,死后还以宫女的身份和官阶埋葬。

  明代宦官墓

  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北距法海寺约1华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的,石刻最为精美的明代宦官墓。

  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墓主田义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官阶正四品。从墓地面积、地宫、石刻的大小种类尤其是华表须弥座束腰八面浅浮雕看,均已越制,不仅证明了明代官宦常超过礼制的丧葬习俗,同时也证明了宦官在明代的专权和跋扈。 墓园区内现有5座太监墓,葬有十几位明清太监。现已建为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这里游人不多,很安静。你能看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宦官制度和太监文化,以及太监们畸形人生的辛酸。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