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式”养老,正在绑架中国老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8-09 09:45:08  阅读:8104 来源:腾讯生活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果子说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

老人也曾有过梦想与追求,或因生活压力暂时搁浅,或为了家庭选择放弃。

但时光荏苒,年龄并没有剥夺他们的意愿和尊严。

步入晚年后,他们的心愿更应得到每一个人用心的尊重。

文/国馆

一直以来,在公交、地铁上给老人让座,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却要与这个“习俗”做对抗。

他认为自己身体好,能站着就站着,不需要被区别对待。

退休后,刘增盛和朋友在旅顺开了个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机和胶片电影。

每天两趟地铁,一趟公交车,一来一回很难避开上班高峰。

为了不被让座,他会找个角落,脸朝外,背对乘客。

但还是常有年轻人给他让座,一来二去互相谦让,拖延许久。

为了避免尴尬,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在胸前挂了一块写着“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

每天上车,刘增盛还特意挺直腰板,带点理直气壮、雄赳赳的感觉。

他想告诉所有人,自己没有老,只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壮小伙儿”。

刘增盛说,不是老人就需要让座,身板硬朗的,80岁也可以不让座。

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轻人,也该给他们让座。

一夜之间,刘增盛“勿需让座”的照片走红网络。

不少网友赞赏他的作风,称他为“硬核老人”

刘增盛说,他做这件事,并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讲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传递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

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

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家务。

初心是好的,但行为上,往往容易矫枉过正。

形成一种老人就是“老朽”,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的偏见。

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让他们安度余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却不曾想,这种“废物式”养老,不仅会加速衰老,更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

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绝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够自理的。

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设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从退休算起,还有20-30年的时间。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是等死,将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

孤独感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伤及身体健康。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研究表明:

长期孤独,会使早死风险增加14%。

如果对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给钱、买东西,一味提供物质,而忽视心理需求。

只会加速他们死亡。

但可悲的是,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年轻人讨教。

不少人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

“知道这个干啥呀?”

“好好带孙子就行。”

“说了你也不懂。”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的。”

简单几句话,就割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奔头、有意义?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

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无异。

所以,我们要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选择自由。

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紧紧联在一起。

学习自由

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学其所爱。

与社会产生联系,能大大抚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东巨野的姜淑梅,曾经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识字。

后来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独到了极点。

60岁时,她听人们说: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药。

于是她决定开始学字。

每一天,家里都传来声音。

“乖孙女,快告诉姥姥这个字怎么写!”

“好女儿,你教教你老妈怎么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学,身边的人都是她的老师,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认字的教材。

「 姜淑梅初学字时写下的文字 」

令人欣慰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

他们觉得,满足老人的愿望,才是最接地气的孝顺。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学会了,开始沉迷书海,大量阅读。

70多岁时,姜淑梅尝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还成功发表了。

这给她带来了无比的自信。

于是姜淑梅每天笔耕不辍,努力写作。

76岁时,成功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一书,还卖出了7万册。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5本书。

姜淑梅的事迹让人震惊,不少人称她为“传奇奶奶”

但其实,从60岁到76岁,整整16个年头。

是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时间。

凭什么年轻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转变,老人却不能?

很多时候,老人都缺少一个学习、尝试的机会。

只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工作自由

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脱节

在年轻人观念里,老人总有种种不符合时代的缺点。

他们早已习惯了“老人无法工作”的现状,只能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带带孙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彻底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招聘岗位叫“淘宝资深用户研究专员”,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号召力,能以中老年群体视角出发,深度体验“亲情版”手淘产品,发现问题并反馈问题。

关键是,给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围是35万-40万。

招聘信息一出,全国老人纷纷报名。

从简历可以看出,老人个个身怀绝技。

65岁李璐是杭州市广场舞协会副秘书长,也是社区知名的体育达人,练拳练舞样样拿手,电脑音乐也样样精通。

67岁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书叫《资本圈》,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图书馆都有收藏,网上已经卖断货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给马云。

71岁的章中麟喜欢跳舞,09年开始在西城广场组织舞蹈队,已经有200多名学员。

有人还惊奇地发现,求职者中不乏清华北大毕业生,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甚至有人用双语进行申请。

不可否认,老人的工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学研究表明,60岁时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是21岁时的4倍,开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岁,依然思想活跃。

而且,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优势。

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甚至更强!

交友自由

要想度过幸福晚年,除了要学习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还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情感生活不尽人意。

有的为了子女,避免家庭冲突,隐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丧偶后孤独寂寞,虽子孙满堂,却晚景凄凉。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年龄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应该受到尊重。

曾有读者留言说,自己中年丧偶,一人含辛茹苦将两子女抚养成人,并将他们送到了国外生活。

可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十分寂寞。

后来通过婚姻介绍所,他结识了一位离异女干部。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两人决定再婚。

但子女却坚决反对,认为他临老入花丛,为老不尊。

就这样,好好的一段姻缘被生生拆散,读者为此非常伤心。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年轻人要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这并不是什么丑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年人交友横加干涉,只会徒增痛苦。

婚姻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关系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一方强大,另一方弱小,一方决策,另一方服从的关系。

即便在身体功能受限的情况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倾听和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里,年龄只是数字问题。

能走能跑能折腾的话,谁不想像个小伙子小姑娘一样,接触多姿多彩的世界。

实际上,青春对任何人都没有设限。

老年人也能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明星。

2019年中国国际时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开场大秀。

表达中国女性的时尚和无龄感,也改变人们对“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

一些艺术家用手中的镜头,展现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80岁的乌镇老妇胡晖,不仅会网购、在线交流养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轻松玩转,“网红奶奶”名不虚传。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跳起来一样青春洋溢。

公园硬汉大爷,秀出6块腹肌,行走的荷尔蒙,丝毫不输小鲜肉。

不管活到什么年纪,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绑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寻自由。

照样能绽放人生的光彩。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

老人也曾有过梦想与追求,或因生活压力暂时搁浅,或为了家庭选择放弃。

但时光荏苒,年龄并没有剥夺他们的意愿和尊严。

步入晚年后,他们的心愿更应得到每一个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说,老人其实就是小孩。

他们不喜欢被约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诉大家,我能行!

别以为他们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

他们有梦想的时候,千万别歧视,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就像他们当初给我们造梦一样。

*作者: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