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8-28 13:38:05  阅读:2322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道,渊深似海,挺拔如山。

01

第一次会晤。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晤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晤孔子除学到了许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华。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善行的最高境地就像水相同,润泽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全国众生所讨厌的当地,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善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部河流的归宿,是由于它长于处在下流的方位上,成为百谷之王。

六合之间,最软弱的东西莫过于水,可是它却能穿透最坚固的事物,积习沉舟。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详细形状的东西,能够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好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茅塞顿开,说: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全国之人都居高临下,只有水处在下方。

全国之人都喜爱闲适,只有水处于险阻;全国之人都喜爱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境况都是全国人讨厌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便是最高境地的善。”

老子接着说:

“当你不与全国人相争时,全国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便是仿效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晦气。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长于使用地形的高低。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波,外表淸澈而安静,却是那样的莫测高深。

水也会有丢失,但却从不会干涸。

默默无闻的润泽万物,却不求报答,这便是水至善至仁的品质。

它遇到圆形妨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妨碍就折回而走,遇到阻塞就暂时中止,一旦呈现决口就浩荡奔腾,这便是水的诺言。

它能洗刷龌龊污秽,能使高低的地形趋于陡峭,这便是水的才能。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战胜妨碍,这便是水的利益。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长于挑选机遇,能见机行事、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冋去,应该骄傲自大。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现已传来,身体还未动,气势现已先行,张张扬扬,就像山君走在大街上。

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听后茅塞顿开。

02

第2次会晤。

两人第2次会晤,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土苦县曲仁里。

这次会晤,两人谈到了善良,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善良。

在老子看来,这打乱了人的赋性,人应该适应天然。

老子说:

“人出世在世界上是—种天然现象,因而人的行为也要适应天然规律。

你看,六合按天然规律工作,日月星辰按次第循环往复的工作,飞禽走兽按互相的生计之道调和同处。

这并不是人为的故意组织, 而是它们遵从天然之理,按天分生计、开展。”

人生于世界之间,和六合万物相同有归于自己的生计之理。

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从天然之道。

顺天而行,顺理而作,听凭人们按自己的喜爱自得其乐,人的赋性就显示出来了。

人为的标榜善良的成果,只能离善良越来越远。

你苦苦求索善良,意在完成人的赋性,可成果却拔苗助长,打乱了人的赋性。”

03

第三次会晤。

两人第三次会晤是在许多年后了,此刻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

这次,首要讨论的是何谓天道。

对此,老子说:

“阴阳之道,莫测高深,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言语却不能教授,是平常人的才智所不能了解的。

因而,所谓的得道并非真实得道,而只是体道。

假若你像知道世界中的有形事物相同去知道它,借助于眼、耳和言语,那将永久无法懂得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心里的醒悟,假如心里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存。

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实际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实际印证的道,不能四通八达的行进。

这便是得道的圣人虽心里有所领会,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

一个人只是期望能从外界取得关于道的知道,而不去用心领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

学问渊博也纷歧定懂得大路,就像拿手争辩的人纷歧定有才智相同。

无用的常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路的状况。

道,渊深似海,挺拔如山,循环往复循环工作,操纵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尽头的动力。

世界万物,都是由于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

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获益良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