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受访者供图
8月13日,于晓波在同和居解说爆炒腰花的方法。 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于晓波 现任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同和居饭馆餐厅副司理兼行政总厨,高档烹饪技师,我国烹饪大师,北京特级烹饪大师,国家职业技能判定高档考评员。
匠 心 阐 释
我17岁进入同和居,在同和居现已干了47年,其时和我一同进同和居的“学徒”,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只剩下我一人据守在后厨。他人都叫我“大师”,但我以为这一行“有传承没有正宗”。同和居有近两百年的前史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深信这个理,便是要“不忘本”,不论谁有多大本领,手工必定要师傅带。师傅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你,我也要把师傅教给自己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跟学徒们说,做菜这一行没有止境,不论你做出来的是什么菜,只要自己看着没有瑕疵,能当成一件艺术品去赏识,这就成了。
同和居饭馆是北京较早运营鲁菜的老字号,隶归于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开业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前史。同和居的旧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后迁至三里河月坛南街,现在在北京开了三家店,分别是月坛店、日坛店和什刹海店。
作为同和居的第六代传人,于晓波也是同和居的行政总厨,他的主要职责是开发菜品和培育传承人。
采访那天,现已60多岁的于晓波,仍然穿戴洁白的厨师服,将袖口挽到臂膀肘以下两寸,随时预备进厨房繁忙。于晓波的作业服与一般厨师制服不同,左胸上绣着国徽,下方绣着他姓名的拼音,纽扣是白色珍珠形状,帽子也比其他厨师高一大截。
上午11点多,有客人点名要一道于晓波的拿手菜——“三不粘”。于晓波用舀子舀了一瓢“三不粘”的原资料倒进锅里,左手开端缓慢搅动,跟着锅内的蛋液越来越稠,搅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右手拿着一把刷子,不时蘸一点油刷在锅壁,防止鸡蛋粘锅。左右手不断合作,足足搅动了五六百下,一盘“三不粘”才出锅。
顽皮的勤勉学徒,被师傅看上眼
于晓波说自己打小就顽皮,上幼儿园第一天,受不了束缚悄悄跑回家,说什么也不愿再去。“老祖”溺爱他,所以他就上了一天幼儿园。于晓波五六岁时,正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他最喜爱的零食是在煤球炉子上煮的淀粉,“用水和了淀粉往炉子上一燎就成了通明的糊糊,加点白糖或许红糖就可以吃了”。
1972年,于晓波初中结业。身边的同学都接连分配了作业,只要他由于顽皮不受“待见”。后来,父亲找到市里开了一纸介绍信,几经曲折校园才把他分配到西城饮食公司,进了同和居当学徒。于晓波记住,到同和居签到那天,气候特别冷,一进门,一股炒菜的香味儿扑面而来。回家跟母亲一说,母亲说,“这行,最起码吃饭没问题啊。”
17岁的于晓波仍是个孩子,上班后,活儿是真干,不惜力,但该淘仍是淘。他还记住,盆欠好好端着,放地上踢着走;切菜也跟玩儿似的,手上切个口儿成了粗茶淡饭。
但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干一行爱一行”他铭记于心,在学技能方面,特别吃苦。
那个时分的学徒,照现在来看便是给师傅“打下手”。于晓波刚到同和居上班时给师傅宋进义打下手,宋进义是同和居第五代传人,也是其时全国都十分有名的鲁菜大师。
同和居一般是早上9点半上班,于晓波记住很清楚,那时分北京冬季的路灯是早上差一刻7点关。他早上从西直门经闹市口,再一路往南到西四店里,这时分路灯还没灭,店里一人没有。“到了店里,先把煤渣全捅出来,用筛子过一遍,拣出没烧完的煤核,再推着小车去倒废物。”
于晓波的勤勉都被宋进义看到了眼里。师傅每天8点多到店,于晓波现已把店里拾掇得利利索索,还会给师傅沏上一壶花茶。师傅到店后,第一件事儿是去周围的早点铺子买早点,自己爱吃甜的就买俩炸糕,会奖赏于晓波两个油饼。师傅的学徒不少,但有这个“待遇”的只要于晓波一人。
于晓波学技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练刀功,切片、切丝、切丁、切花,他信手拈来。宋进义不止一次说,“这孩子将来得接我的班!”
于晓波正式成为宋进义的学徒前,还有一个小故事。
其时单位有了一辆车,听司理说计划选个人去学车,单位里的年青人都争着报名。于晓波也跑去找司理说自己想学,司理跟他说:“你回去跟宋师傅说一声,他要没意见你就来。”
于晓波又跑去跟师傅说了,没想到师傅其时把脸一沉,没理睬他,回身就去找司理:“我不同意他学车,这孩子将来得接我的班。”学车的事就这么“黄了”,于晓波心里既别扭又有点高兴。从那今后,于晓波就成了宋进义正儿八经的入室弟子。
让“三不粘”从特色菜变成“头牌菜”
一般人传闻同和居的名声,大多是从一道菜来的,便是标志满足的“三不粘”。这道菜是以鸡蛋黄为主料的菜品,据说是早年从慈禧太后的御膳房传出来的,一不粘盘,二不粘勺,三不粘牙,故此得名,十分清新利口。经同和居厨师们一代代发扬光大,成了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菜。
其实,“三不粘”并不归于鲁菜,炒出来是黄亮黄亮的,看着跟年糕相似,但并不是年糕,也不算点心,而是一道甜菜,相似拔丝苹果。
在于晓波手上,“三不粘”成了同和居的头牌菜。曾经炒“三不粘”,炒一次兑一次鸡蛋,现在店里一兑便是一大桶,每天能卖上百份。“由于‘三不粘’便是同和居的看家菜,咱们必须有职责和职责传承下去。” 于晓波说。
这道菜的原资料便是鸡蛋黄、白糖、淀粉和食用油,看似简略往常,炒欠好就不成形,要不成坨,要不就炒煳了。炒“三不粘”考究“勺不离火,火不离勺”,一手搅动,一手放油,接连搅动五六百下,不用力搅动,蛋黄就会煳,放油也要适量,放多就会腻。
当学徒时为了操练“三不粘”,于晓波和师兄弟们就各举着一锅水,师傅看着表,半响不说一句歇着。没有师傅的叮咛,学徒们只能咬牙坚持,臂膀酸得难过。练了几个月今后,“再端一锅水就跟玩儿似的。”
现在,除了同和居,一些中餐馆也在炒“三不粘”,但提到正宗,老门客只认同和居。传承的一起,于晓波对“三不粘”进行了立异,改进过滤蛋清的东西,添加炒锅厚度。后厨的每个厨师炒菜就用一把勺,这道菜烧好后把勺洗洗,接着炒下一道菜。但唯一“三不粘”由专人用专用厨具来炒。此外,于晓波还揣摩出在“三不粘”里参加穿心莲的做法,菜品色彩变成绿色,有利于清火。
四十年磨一剑,大厨就要“百菜一味”
网上撒播一个笑话,说我国大厨做菜永远是“盐少量,油少量,翻炒顷刻即可出锅。”于晓波以为,传统我国菜的精华就在于用心揣摩,没有量化规范。相同的资料、相同的做法,每个厨师做出来的滋味都是不一样的。“一盘菜放一勺盐,假如是炒两份,放两勺份盐就咸了。”在于晓波看来,最顶尖的大厨,应该是同一个菜,炒上十盘,都是相同的口味。
至于“百菜一味”的境地怎样到达,于晓波说,干这行就得起早贪黑,自己四十多年就没离开过厨房,在同和居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他人是“十年磨一剑”,而他是四十年。
说起鲁菜,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油大、色重、淀粉多,看上去“黑乎乎”。现在的人口味清淡,在承继传统鲁菜精华的一起,于晓波也对同和居的菜肴进行了改进。“淀粉少来点儿,不要太稠;菜出来后不打明油,少放酱油;糟熘鱼片拿圆滑后,再拿汤过一下,吃起来愈加清淡可口;葱烧海参,把传统的炸大葱段改成滚刀块,葱垫底,炸成焦黄,更参加味。”
作为行政总厨,于晓波的职责之一便是研发菜品。同和居的菜品实施末位筛选,卖得欠好就去掉,并随时弥补新元素。“门客老吃那几样菜该烦了,总要换换口味,饭庄就要常吃常新。”为了招引年青顾客,鲁菜馆同和居也添加了毛血旺、麻辣香锅、小龙虾等;在母亲节送花、情人节送面点玫瑰;别的,对菜的展示方法也进行立异,让菜肴与器皿相得益彰。
不忘本,以身作则是最好的传承
在同和居作业47年,于晓波一向脚踏实地。他说,刚入行是由于爸爸妈妈亲对他“干一行爱一行”的教导;学徒过程中,自己有一份不服输的劲头。而真实担起职责,是师傅宋进义因病离世。
1987年,宋进义因病离世。宋师傅逝世后,后厨的担子落到了于晓波肩上。“师傅不在了,我觉得身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于晓波说,“按现在说法是传承,曩昔我想的是不能让同和居在自己这儿后退。”
俗话说“教会学徒饿死师傅”,但于晓波不信这个。他先后收了几十个学徒,每周给他们上课,对每个人都倾情教授。假如学徒做的菜达不到他的规范,于晓波是不会让菜出厨房的。他会把这份菜拦下来,然后把学徒都叫过来,自己渐渐操作,从头再炒一盘出来,并多炒一份的量,给客人的照样端走,学徒们则要留下来品味这两盘菜的差异,学习怎样能做得更好吃。
于晓波知名后,常常有人来挖角,但他从不为所动,“咱们这行引诱许多,但我和单位的爱情太深了,老字号的大旗需求有人扛起来。”尽管已成为单位的管理人员,但于晓波从没想过脱离一线岗位,遇到有门客点他的菜,就乐滋滋地上灶开炒,“三不粘”、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等都是他的拿手菜。
改造传统“师带徒”形式,让老字号后继有人
作为同和居第六代传人,于晓波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也有压力。他以为,老字号是前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老字号餐饮不只关乎吃喝,也是前史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传承人,不只要宏扬老字号的精力,还要传承曩昔的菜品,“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让经典菜品不走味。”
7月18日,于晓波所带的“鲁菜技艺传承班”第一批14名鲁菜厨师团体班师,该团体传承班是华天集团团体传承准则的试点。据了解,近些年同和居所属的北京华天饮食集团一向在尽力经过各种形式,让中华优异传统饮食文化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社会,团体传承形式便是其间行动之一。
“不论集团仍是同和居,都给了我充沛的信赖和支撑,我有职责和职责把团体传承试点搞好。”于晓波说。
团体传承形式是对传统老字号技艺传承的最大打破,是将老字号原有的师徒形式进行立异,让许多有实力的人可以学习到老字号技艺,然后也让传承面可以愈加广泛。此外,华天集团还建立了传承基金,来激起和调集相关人士学习、研究老字号技艺的积极性,使老字号一线技能人才部队继续完善,让老字号的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匠人美学
作为同和居第六代传人,于晓波有几个“过人”之处。首要他干活勤勉,对食材、技艺、菜品“精雕细镂”。其次,于晓波喜爱立异,发起在承继中开展鲁菜。最终是重善良,知名后的他婉拒高薪挖角约请,早已把同和居当成第二个家。做菜,对他来说现已成了享用。
匠 人 心 语
1 你觉得在完结自己的成果中,最值得爱惜的是什么?
于晓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只是我技艺的教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所以师傅的认可和爸爸妈妈的等待是我最垂青的。
2 什么时分是你以为最困难的时分?可以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于晓波:学徒时期,我最想做的便是练好技艺,所以当技艺到达必定瓶颈时,觉得最困难。
成为师傅后,怎样把学徒带好成了我新的困扰。
正如之前所说,师傅的等待和认可、爸爸妈妈的期盼是我最垂青的,所以遇到困惑和难题时,我会想想师傅的等待和爸爸妈妈的期许,就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
3 你期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果,关于未来有怎样的等待?间隔这个方针还有多远?
于晓波:不论现在仍是将来,顾客们对同和居菜品的定心和认可,对我以及我的学徒们手工的认可,是我一向最尽力寻求和完成的。这个寻求没有结尾,只要越做越好。
4 你感觉你取得的最大的高兴是什么?
于晓波:作为厨师,看到顾客们吃完饭后满足的笑脸,是我感觉最高兴的时间。作为师傅,看到学徒们一个个有所作为,是我最欣喜的当地。
匠 心 记 忆
1972年
于晓波由校园分配到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同和居饭馆作业后,拜特级烹饪技师宋进义为师。
1988年
于晓波荣获北京首届烹饪技能竞赛优异奖。
2005年
于晓波被颁发北京市劳动模范称谓。
2008年
由同和居饭馆申报的“鲁菜烹制技艺项目”经同意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项目,于晓波为鲁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2011年
于晓波被延聘为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名厨。
2012年
于晓波收了武根深等10名学徒,为同和居鲁菜烹制技艺传承人部队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使老字号烹饪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A特20-A特2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