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
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
发布评选成果
随后,浙江省书协官微
接连多日发布专家评定札记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
专家们议论比较会集的
居然仍是错别字问题
本次评奖
3668位书法作者的4733件著作
初评入围不到500件
终评入展352件著作
有些不错的著作
终究掉在错别字这个坑里
令评定们深感惋惜
评定现场
一、把关纠错本次评奖,依据《评定规矩》:“著作内容要契合汉语标准。凡有显着错字或文义不通的著作不得当选。”一切参与终评的著作被悬挂起来,“调查员”发现疑似过失后,不论巨细,都会用纸条标出,夹在著作上,再供评委参阅。
评定现场
能够了解为,浙江省书协用了多道防地来防止终究入围的著作里呈现文字和文义上的过错。可见,在评委和调查员眼中,错字、漏字、漏句这些文字、文义上的问题均被视为一件书法著作的硬伤,是丧命的。
评定现场
二、有点触目惊心几圈调查下来,斯舜威感触很深,他坦率地说:“‘过失率’仍是比较高的,有的著作乃至有点‘触目惊心’,如一幅著作有多个错别字,或多个漏字、漏句。”繁体字是最大的“坑”。普通人不了解并不为过,但关于正式书法著作而言,写错繁体字归于“初级过错”。
斯舜威说:“如仅仅‘范’‘才’两个字,就让一批著作‘中枪’。这次好几位作者书写了范成大的《玉山道中》,而把‘范’写成了‘範’,殊不知姓的‘范’用不着‘繁体’。有好几位作者写了赵鼎的《题常山草萍驿》,首句为‘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才’的篆体应作‘纔’,许多作者则用了‘才’。这真是该简不简,该繁不繁。”陈胜武说到“云和雲,台和臺,里和裏,才和纔,谷和穀,余和餘,干和乾、幹、榦,艸和草、皂,征和徵。”他说,这些常用字只需作者仔细听过一次,应该就不会错。
别的,陈胜武指出,小篆和大草是讹夺的重灾区,部分著作显着能够表现出作者显着不理解字法。比方“米芾《蜀素帖》中的《送王涣之彦舟》,不少作者整天描摹米字,可是对这首诗好像没有什么了解。适当部分的著作誊写了这首诗,却是千奇百怪的讹夺层出不穷。‘白面王郎年十八’,‘面’有人写作面条的‘麵’”等等。至于漏字、漏句,则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如“‘不幸一点终不易,枉驾周到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四句短短28字,有作者居然漏掉20个字而浑然不觉,可见作者关于诗文毫无了解,自己对著作也没有复核。”乃至,还有人把“烹”的上部写成了“享”,能够说是令评委很“无语”了。
三、这个问题,其实是陈词滥调实际上,书法著作中多错字不是什么新问题,对今世书坛而言,这已经是持续几十年的全国性的“陈词滥调”了。早在八十年代,闻名书法家曹宝麟等就曾在我国书法界屡次呼吁在书法著作中尽量削减和防止错别字。咱们处在一个寻求视觉效果的年代,在掌管展览和参与展览的人中,不相信文明涵养和书法有联系的人并不少,但反观近二十年来的书坛现状,那些成了名的书家,水准持续进步或没有下降的,多是那些学养比较好的。”
把字写对,仅仅书法著作最最根本的要求,为什么就那么难?
可见,那么多年,在今世书坛,文明涵养之于一个书家的重要性,并没有在一切人心里达到真实的一致。这个问题假如谨慎评论,几夜都难以言尽,仍是回到本次沙孟海奖的评定。评奖总结时,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说:“书法艺术究竟不是简略的誊写行为,在评定过程中也会留意掌握书法艺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关于著作中最典型的讹夺问题要找出来打下去,对一般性的问题仍是相对宽恕的。”
他说:“之所以对文字如此仔细,是为了促进作者愈加注重文字根本功和学养的进步。”浙江书协实是一番苦心。究竟,一个真实有志于成为书家的人,并不需要有人来提示他“别写错别字”,由于他理解这问题太初级,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