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艳平(四川省当地志作业办公室)
重阳节,即每年阴历九月初九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与岁除、清明节、七月半并称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因日与月皆逢九,双九堆叠,所以也称“重九”。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同,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道贺的吉利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风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重阳节被赋予海枯石烂、生命持久、健康长命的涵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风俗,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在。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风俗演化
重阳节有着长远的前史源头。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说到。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儿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耕耘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献身,告备于皇帝。”可见其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盈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先人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盈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方式。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命。”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命及饮宴,构成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清晰写出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认为适宜持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备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儿一同说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喝酒、赏菊的做法。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今后,宫殿、民间一同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阴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确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785),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烈,《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殿“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来日盛大游乐一番。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端一同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撒播到清代。
清代,风俗仍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免除凶秽,以招吉利”。
近现代,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当地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议全社会建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习尚。1989年,我国政府将阴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经过新修正的《老年人权益保证法》。法令清晰,每年阴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传承开展中,重阳节以赋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代代撒播,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我国传统孝道道德相交融,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重阳节来源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盈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来源一 丰盈祭天。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盈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先人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盈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方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今后。唐代是传统节日风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风俗沿用数千年,是具有深入含义的一个陈旧风俗。重阳节与岁除、清明、七月半并称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来源二 祭祀大火星典礼。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典礼。《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只使一贯以大火星为时节出产与时节日子标识的古人失掉时刻的坐标,一同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发生莫名的惊骇,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绵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办相应的送别祭仪。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对应着“大火”的出与没,古人将重阳节与上巳节或寒食节、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秋与春的节操。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根据的。
假如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绵长冬天后出室畅游的新年,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公民行将隐居时的具有典礼含义的秋游,所以风俗有上巳“郊游”、重阳“辞青”。这也是重阳节相关典礼、崇奉的民间体现。跟着社会的开展,人们对时节有了新的知道,九月祭火星的典礼逐渐式微。古代的祭仪景象能够从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重阳节的传说:桓景除瘟魔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相同,重阳节也有陈旧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需它一呈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身,这一带的大众受尽瘟魔的蹂躏。后来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使用茱萸叶、菊花酒降魔,瘟魔刚扑到山下,忽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停步,脸色骤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撒播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风俗活动
重阳节在前史连续过程中,既交融了许多风俗事象,也交融了许多文明内在,是杂糅多种风俗为一体的我国传统节日。其风俗活动甚多,文明内在丰厚。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含祭祖、登高远眺、出游赏景、放纸鸢、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摆宴敬老等活动。
祭祖。重阳节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风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办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仍是登高远望,其最底子的效果是增强人们文明认同感,加强宗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前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爬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郊游”相对应。“爬山祈福”的风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登高的地址,没有一致规则,登高所到之处大略分为登高山、登楼房,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唐传说“桓景爬山避灾”。
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我国南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征。去村庄赏风俗、看晒秋,已成为村庄旅行的一种时髦。“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日子在山区的乡民,由于地形杂乱,村庄平地很少,只好使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一朝一夕就演化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乡民暴晒农作物的特别日子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发明的资料,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号。
辞青。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清明节)作为对应的春秋节操。假如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绵长冬天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行将隐居时的具有典礼含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郊游”、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放纸鸢。放纸鸢是南边过重阳节的首要风俗。民间过重阳节以放纸鸢为首要特征。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叙。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征。
赏菊花。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向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集会喝酒、赏菊赋诗已成时髦。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来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知名,以诗知名,以酒知名,也以爱菊知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与陶渊明更挨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其时的菊花就有许多种类,千姿百态。民间还把阴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盛开的重阳节里,欣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今后,赏菊之习尤为兴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是重阳节前后最为茂盛。
饮菊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的传统风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利酒”。菊花酒是药酒,滋味轻轻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并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利涵义。菊花含有摄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菊花酒汉代已见。这以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命),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案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依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插茱萸。古代流行九九插茱萸的风俗,所以又名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能够做中药的果实,由于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此又名吴茱萸。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效果,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流亡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边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当地,男人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簪菊花。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现已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免除凶秽,以招吉利”。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福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原意。考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浮屠,上面还作成两只羊羔,以契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替代“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替代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种类,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享宴求寿。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命。”《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不知道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根底上参加求长命及饮宴,构成重阳节的根底。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盈祭祀宴饮开展而来。
历代旧志中关于蜀地重阳风俗的记载
《四川省志·风俗志》岁时节俗中记载:“九月九日‘重阳’,士人登高,民家酿酒蒸糕。”“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登高,饮顷刻酒。婚媾家馈枣糕。造‘重阳酒’,备来岁需,采菊置咂酒中,亦如之。”此外,四川历代旧志中记录了蜀地的重阳风俗。
关于登高的记载。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前史悠久。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清嘉庆《纳溪县志》:“重阳登高”;清同治《重修成都府志》:“九月九日……士大夫间有登高者”;清光绪《江油县志》:“重九日,文人辄携酒肴爬山浮白拈韵分题,极一日乐。”民国《合江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人或登高山赋诗、喝酒”;民国《宣汉县志》:“九月,亦曰菊月或朽月,初九日曰重阳节,士人世有絜(jié)榼(kē)携酒登高赋诗者。”
关于戴茱萸、簪菊花的记载。清同治《大邑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茱萸……”清同治《隆昌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
关于赏菊、喝菊花酒的记载。 清乾隆《雅州府志》:“九日为重九,亦曰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清嘉庆《纳溪县志》:“重阳……酌菊酒。”清同治《嘉定府志》:“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
关于饮茱萸酒的记载。蜀中有些当地还饮茱萸酒。如清同治《隆昌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登高,饮茱萸酒。”
关于酿重阳酒的记载。 除喝菊花酒或茱萸酒外,古时蜀人也在重阳日酿酒。清同治《重修成都府志》:“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民国《合江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间酿酒。”可是这重阳酒,一般是头年重阳酿了次年重阳再喝。如清光绪《江油县志》:“重九日……田家所以日酿酒,曰重阳酒,隔年宴客认为美。”南溪县古有以糯米酿酒的风俗,清同治《南溪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
关于吃重阳糕的记载。清嘉庆《纳溪县志》:“重阳登高、啖花糕、酌菊酒”。
关于其他风俗的记载。重阳节,旧时蜀地还有些其他风俗。如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集会,留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隆昌县重阳节有行婚礼的人家,要赠送枣糕,造重阳酒,采菊花置于酒器中。清同治《隆昌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婚媾家餽(kuì)枣糕、造重阳酒,采菊置酒甕(wèng)中。
重阳节的现代含义
一是“孝”文明。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现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在不断添加,我国现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常识、经历是咱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是“寿”文明。
芳华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代代代的一同寻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天高气爽的黄金时节,亲朋好友一同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团体健身、崇尚长命的传统活动。
三是“雅”文明。
菊花和梅、兰、竹是我国古典文明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级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明遗风。
重阳节闻名诗词
传统节日从来与传统文明相得益彰,九九重阳,由于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显贵,有持久长命的含义,何况秋季也是一年收成的黄金时节,重阳佳节,涵义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格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色,
胜似春色,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须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上一年重阳日,流浪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惨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徜徉。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异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异乡送客杯。
情面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天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胜今天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世人。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彤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
宋·文天祥
万里漂荡两鬓蓬,故土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天地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陶醉春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分,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天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