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有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08 17:45:04  阅读:2662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本年8月中旬,耶鲁北京中心上演了一场“风味的我国与国际”的对话。嘉宾之一,是曾任耶鲁大学前史系主任、专攻中世纪欧洲史和食物前史的保罗·弗里德曼(Paul Freedman)教授。另一位是美食纪录片导演、专栏作家陈晓卿,他拍照的《舌尖上的我国》系列纪录片早已红遍海内外。

“今日的国际,在种族、人群、国家之间,设置了很多妨碍。能让人们完成沟通的,其实有一个最甘旨的理由,便是美食。我更期望,人们能让面包替代误解,用西红柿酱消解隔膜。”陈晓卿这番慨叹来自于西红柿酱由来的前史。

早在17世纪,将鱼虾腌制、发酵成汁,在广东、福建一带称为“茄汁”。英国、德国水手远道来华,常常上岸买这种蘸水,将它们带回欧洲大陆。但茄汁很贵,欧洲人便开端打起高仿的主见,英国文学家简·奥斯汀的爸爸妈妈从事的便是蘑菇蘸水的生意。到了19世纪初,意大利人开端往茄汁里加西红柿。这种蘸水跟着欧洲移民到了新大陆,1888年,美国亨氏公司开端往茄汁里参加很多的糖和醋。阅历了逾三百年的全球游览,这种食物就成了美国人餐桌上的西红柿酱。因而,西红柿酱的英文并不叫tomato sauce,而是ketchup。原因在于,闽南语里茄汁的发音就似ketchup。

订阅“财新通”畅读财新网和《财新周刊》一切文章

现场 | 美食有脚

文 | 王力为

(财新记者)

本文共4002字

刊于《财新周刊》2019年38期

特别声明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一切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共享,未经许可,制止进行转载、摘编、仿制及树立镜像等任何运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