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子和弟子的质疑孔子会不会留一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12 19:44:46  阅读:3576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文/孔子研究院:杨富荣

孔子是巨大的思维家、教育家,这样的点评,历经千年,没有人会置疑,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开我国历史上布衣教育的先河。面临很多的弟子,再面临自己的儿子,孔子的教育会不一样吗?对自己儿子、后代的教育,与其他学生比较会有不同吗?换句话说,孔子会不会“留一手”?还真有孔子的学生,去向孔子的儿子,刺探音讯呢。

《论语·季氏》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改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正人之远其子也。”

陈亢(gāng):即陈子禽,孔子的学生。

伯鱼:孔子的儿子,即孔鲤,伯鱼是他的字,先孔子而逝世。

异: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内容,推测教师会给儿子“开小灶”吗?

趋而过庭:箭步跋涉,表明恭顺。

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让人事理灵通,故而心气平和,故能言。

不学《礼》,无以立:学《礼》,让人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决,故能立。

远:不接近,不偏心。

陈亢问伯鱼:“你在教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训吗?”伯鱼答复说:“没有。有一次,父亲单独站在宅院里,我箭步从庭前走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答复:‘没有’。”他说:‘不学《诗》,说话就不会得当。’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父亲单独站在宅院里,我又箭步从庭前走过,父亲问:‘学《礼》了吗?’我答复:‘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父亲吩咐)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快乐的说:“我提了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成,知道了关于《诗》的道理,知道了关于《礼》的道理,又知道了正人不偏心自己儿子的道理。”

孔门学风,学《诗》学《礼》

这个小故事,首要叙述了孔子的教育思维中,《诗》《礼》的重要性,当然也体现了孔子“远其子”的“正人”之风。学《诗》是孔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重要的内容,学《诗》不只仅是能够陶冶情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能够合理、恰当的说话,不能够得当的表达自己。在孔子日子的年代,为政治国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许辩驳别人的观念。直到今日,美丽、得当的言语,仍然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比方最近几年,网络上呈现过一个有名的段子,为什么要读点诗?是因为当看到太阳和晚霞的时分,不只只能说,太阳真美,晚霞真美观,而是能够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沙漠中触摸大自然的时分,不只只能说,沙真多,人真少,太阳真圆,而是能够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不学《礼》,无以立。据史料记载,鲁国大夫孟僖子死前让儿子向孔子学习礼,阐明一个执政大夫学习礼的重要性,学礼、知礼、守礼,不只在孔子那个年代,即便在今日,也是一个人涵养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调和共处的原则。礼,是规矩,是边界,是“红绿灯”,不学礼,不恪守社会规矩,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孔庙诗礼堂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向来被传为美谈,因是在庭院中说的,又被称作“过庭训”、“诗礼垂询”,孔子后代称此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

今日,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后,有个富丽又幽静的院子,叫诗礼堂,其称号就来源于这个小典故。诗礼堂,始建于宋代,金代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后几经改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清初孔尚任曾在此向清康熙帝进讲过经文。清康熙、乾隆皇帝还亲身题写了“则古称先”和“绍绪仰文雅识大识小,趋庭传玉教育礼学诗”的楹联,挂与诗礼堂内。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槐树和两株宋代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仍枝叶茂盛。

孔子的自白:无所隐

或许,有陈亢这样的“小心思”的弟子,还有人在,孔子教子、教弟子,会有所保存吗?不会的。在孔子的心中,行道、布道是任务地点,天命使然,自然会竭尽全力,无所隐。《论语·述而》篇就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一段孔子的“自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孔子对弟子的称号。

隐:藏匿,保存。

与:示也。

乎尔:一说是语末助词,一说当“于尔”解。尔,你们。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秘吗?我对你们是毫无保存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对你们揭露的,这正是我孔丘啊。”

已然孔子是无所隐,那为什么有人会以为“有所隐”呢?宋代大儒朱熹这样说:诸弟子以夫子之深邃不行及,故疑其有所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奉告弟子们。

朱熹此言点明,孔子所传之道深邃,加上弟子们的天分不同,故会置疑夫子有所隐,子贡对此曾有形象的描绘。《论语·子张》篇记载: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被置疑“有所隐”,又或许与孔子的教育方法有关。孔子博古通今,但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训,又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导致弟子疑孔子有所藏匿、保存吧。

弟子以“言”疑,孔子此言“行”,是孔子以为身教胜于言传的体现吧。

声明:本文作者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原创,制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重视我!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重视哟~~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