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敦煌之前,我什么都不知道。一开端我对敦煌的艺术没有感觉,是樊锦诗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我。”在日前举行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上,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敦煌研讨院院长王旭东称,他开端了解敦煌,是通过樊锦诗等老一辈敦煌人。
81岁的“文物维护出色奉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成善于上海,结业于北京大学前史学系考古专业。结业后,她去了敦煌。一开端,樊锦诗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灰土怎样也扫不完,老鼠往床头蹿,夫妻两地分居,孩子照顾不来。她有很屡次脱离敦煌的时机,在家人的支撑和自己的志愿之下,她一向没有脱离。樊锦诗看到,敦煌研讨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在国内外学术界都颇有位置,都为了维护敦煌艺术,毫不勉强过着和西北农牧民相同的日子。他们能做到,樊锦诗深信自己也可以。
樊锦诗大半生待在大漠,她说,“此生命定,我便是莫高窟的守护人。”在敦煌期间,樊锦诗运用考古类型学的办法,完结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作用。由她详细掌管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百年敦煌石窟研讨的会集展现。1987年,莫高窟被评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时,时任敦煌研讨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首要负责人。她在60岁担任敦煌研讨院院长,80岁退休,任职期间,敦煌研讨院构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照、颜色纠正、数字图片拼图和贮存等敦煌岩画数字化保存技能,拟定了文物数字化维护规范系统。
在这个莫高窟守护人的眼中,莫高窟维护面对着什么样的应战?敦煌人又采纳了什么办法,来抢救和弥补莫高窟内软弱的岩画和泥塑?在以下摘选的内容中,樊锦诗从专业视点谈及莫高窟保存面对的问题,以及敦煌研讨院为维护文物作出的尽力。
樊锦诗:维护便是和时刻赛跑
口述 | 樊锦诗 编撰 | 顾春芳
莫高窟保存面对的危险
莫高窟连绵千年,地处戈壁沙漠内地,气候枯燥,雨量稀疏,洞窟内微环境相对安稳,岩画和彩塑所用矿藏颜料性质安稳不易改变,前史上鲜有灾祸性战事和社会动乱,这些是洞窟本体、岩画和彩塑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条件。但天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也在不断地要挟着莫高窟洞窟及其岩画和彩塑的保存。特别是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关外公民内迁,敦煌沦为边荒之地,石窟中止开凿,昌盛昌盛的释教圣地趋于冷寂,致使逐步被人忘记。
从封关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讨所树立的近四百年间,莫高窟无人看守维护,任由窟檐糟朽、窟门缺失、窟室崩塌、风吹日晒、沙子侵入、河水倒灌,还有旅人或散兵寓居投宿、修炕搭灶。这个时期的种种天然和人为的损坏,加快了莫高窟岩画和彩塑多种病害的迸发。至20世纪40年代,历经沧桑的莫高窟,已呈现一派荒芜破落的现象。
敦煌研讨院维护专业人员通过对莫高窟洞窟崖体及其岩画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环境和洞窟微环境的多年查询、监测和研讨发现,莫高窟文物的保存遭到多种危险影响和要挟,岩画和彩塑本体的许多病害往往是多种危险要素归纳作用的成果。这些危险要素长时刻要挟着石窟本体、岩画和彩塑及石窟环境的保存。
首先是来自风沙的天然损害。
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边际,千百年来长时刻遭到风沙的要挟。稍有风吹,就有鸣沙山的流沙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会吹蚀洞窟围岩,磨蚀露天岩画,甚至构成岩体崩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损坏岩画和彩塑。
特别是16世纪中叶今后,因莫高窟长时刻无人办理和关照,洞窟门窗破损,倾注的沙子不同程度地积存于许多洞窟中,吹入窟内的沙子直接磨蚀岩画和彩塑。假使遇到强降雨,窟前积水灌入洞窟,窟内积沙储水,就会导致洞窟湿度增高,引起岩画霉变、酥碱等病害。风沙还会构成窟前环境污染,所以要常常打扫,拉运积沙。20世纪80年代曾经,作业人员每年要从窟区铲除积沙约3000—4000立方米,消耗许多人力财力。通过多年的风沙防治,风沙损害已根本得到操控;但每年春季开端,常有沙尘气候。细微的沙尘飘入洞窟,沉积在岩画和彩塑外表,仍然晦气于文物维护。
其次是水的入渗和可溶盐的损害。
敦煌岩画大致由支撑体(洞窟岩壁)、地仗层(草泥层)、画面层(颜料层)组成。莫高窟每年夏日有季节性降雨。雨水沿崖体裂隙进入岩层,溶解了岩体中的盐分。溶解后的可溶盐随水分运移到洞窟岩体、岩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使岩画潮解。待水分蒸发后,可溶盐在岩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结晶。降雨时,湿润空气进入洞窟,被岩画地仗和岩体吸收,再次使盐分溶解。这个进程重复发作,导致岩体疏松,岩画呈现空鼓、起甲、酥碱等病害。这些病害对岩画的损坏非常严峻,且难以操控。
2011年8月16日,甘肃敦煌,时任敦煌研讨院院长樊锦诗在查看莫高窟北区洞窟加固后的状况。
最可怕的是地质灾害。莫高窟建造在砂砾岩体中,且坐落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际。在天然营力的缓慢腐蚀与前史上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叠加作用下,开凿洞窟较多的岩层存在着许多纵向和横向裂隙,风蚀、雨蚀致使裂隙发育加重,损坏了岩体赖以固结的泥质、钙质胶结物。一千多年时刻,引起莫高窟立面岩体部分垮落、崩塌,一些洞窟的甬道和前室部分已不存在。这种状况,在1964年的加固工程之后得到缓解,不安稳的软弱岩体得到了加固,阻挠了岩体的崩塌。
还有一种灾祸便是人为导致的损坏,最典型的便是臭名远扬的华尔纳之流剥离、偷盗敦煌岩画的行径。1923年9月,华尔纳一行从西安动身,第一次代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在我国实地考察。这支考察队轻车简从,只带了滑膛枪、主动手枪、地图、化学药品以及照相器件。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文物偷盗,华尔纳一开端就瞄准了我国美术品。他信任,只需带回什物的岩画,就能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协助下,澄清唐朝岩画名家所运用的颜料及其来历,回答艺术史上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华尔纳使用特制的化学胶布粘取了26方最为精巧的岩画,还盗走了几尊经典的彩塑。
严峻的人为损坏还有哥萨克战士在洞窟里的任意损坏。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旧部阿连阔夫带领的阿尤古斯军团溃退我国境内,新疆督军古达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与阿连阔夫所带领的哥萨克戎行通过一番触目惊心的比赛之后,终究使其解卸兵器。其时的新疆督军恪守世界公约,应他们的要求护卫阿尤古斯军团踏上了前往第三国的征途。但因时局动乱,北洋政府当局恐烽火复兴,便于半途令其停留甘肃敦煌。因而1922年,在愚昧无知的官吏的操作下,莫高窟的一些洞窟变成了哥萨克战士的营地。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哥萨克战士,他们居然在洞窟中烧火煮饭,烟熏火燎,胡乱描写,构成了洞窟岩画的破坏。
此外,一度也有敦煌当地人进洞焚烧煮饭,甚至把洞窟充任羊圈,还有在岩画上乱写乱画的。王道士除了出卖藏经洞文书之外,为了便利来往各个洞窟,他居然在洞窟之间打了穿洞,以拓荒行走的通道,极大地损坏了许多洞里的岩画。常书鸿先生掌管敦煌文物研讨所的作业之后,施行了封洞。现在咱们还能在莫高窟看到被封堵上的王道士的穿洞。
此外,假如办理不善,旅行对莫高窟也势必会发作负面影响。
莫高窟在前史上是供奉佛陀的殿堂,是释教徒参拜的场所,本不具有敞开博物馆的条件和功用,又不能依照博物馆展陈的要求进行任何改造。莫高窟大多数洞窟空间狭小,据统计,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仅18个,50-100平方米的洞窟21个,25-50平方米的洞窟41个,10-25平方米的洞窟123个,10平方米以下的洞窟289个,其间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总数的83%以上,因而洞窟可承载的游客量非常有限。
自1979年正式向社会敞开以来,莫高窟的游客人数逐年添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今后,跟着西部大开发,旅行业大发展,游客数量快速递加。估计2019年会打破200万人次。跟着旅行业的迅猛发展,未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或许还会不断打破纪录,这会给莫高窟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维护和游客服务办理能力带来极大的压力。许多游客进入洞窟观赏,使得洞窟内的温湿度动摇剧烈,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添加,对洞窟的长时刻保存和游客的健康均有非常晦气的影响。
旅行旺季的莫高窟 图片来历:视觉我国
锲而不舍的沙害管理
1944年,敦煌艺术研讨所树立。常书鸿先生担任所长时刻间,选用引流冲沙,便是把宕泉河的水引到提早筑好的塘坝里,期望可以放水把积沙冲走;尽管如此,仍不能有用阻断流沙对莫高窟的腐蚀。从50年代留下的相片来看,南区有些洞口的流沙堆积高达四五米,一向淹没到第二层石窟的地上。第129窟到第109窟的流沙,现已直接堆到石窟门口;第108窟到第100窟的流沙甚至现已封堵了窟门。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甚至比基层石窟地上还要高出几十厘米到一两米不等。
为了治沙,敦煌文物研讨所的作业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防治风沙的实验作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端了。其时曾经在石窟的山崖边上建筑防沙墙,通过铺压碎石等办法进行小规模防沙实验,短时刻内起到了必定作用,但后来相继失效。老一辈的敦煌文物研讨所人,简直每天早上都要上班,整理积沙。几十年如一日,以牛车运沙,用人力在窟前铲除积沙。
80年代末开端,敦煌研讨院与中科院兰州沙漠研讨所协作,在美国盖蒂基金会的支撑和美国盖蒂维护研讨所的直接参与下,施行莫高窟崖顶风沙损害归纳防治实验研讨。通过对莫高窟区域风沙活动规则及强度的监测和研讨,根本把握了莫高窟崖顶风沙搬家的规则,通过专家重复证明,在莫高窟崖顶安装了长达3240米的“A”字形高立式尼龙防沙网,使洞窟前的积沙减少了70%-80%。
通过几年对防沙作用的调查,作业人员发现吹向窟区的沙子堆积在防沙网两边,像一道沙筑的小长城,每年有必要铲除防沙网两边的积沙。为处理这一问题,后又在“A”字形沙障往西,扶植了两条人工防沙林带,栽培了梭梭树、花棒和沙拐枣等沙生植物,使用滴灌节水技能育林。这两条防沙林带长约两公里,大约十八公顷。防沙林带大幅度减少了防沙网两边的积沙,防沙作用得到显着提高。
2008年开工的敦煌莫高窟维护使用工程的子项目风沙防护工程,在原有风沙防护项意图基础上,添加砾石铺压,扩展了高立式阻沙栅门、草方格和植物固沙林带防护,进一步完善了莫高窟崖顶风沙防护系统,将风沙对莫高窟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抢救和防备:维护作业的“二重奏”
我的胃欠好,每天都要吃“多酶片”,还有胡庆余堂的“胃复春片”。萎缩性胃炎让我根本没有什么食欲,饭量很小。我体检下来浑身都是缺点,和莫高窟相同了,莫高窟也是每一个洞窟都有病。
我深知莫高窟会渐渐走向变老,这是不行逆转的天然规则。天然界任何物质到了必定时分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状,莫高窟的“消失”终究也是不行阻挠的。但咱们不能就这样听凭其消亡,而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抢救和弥补,尽或许推迟它的变老,延伸它的寿数。
莫高窟维护是一个永久的主题。由于这些岩画、彩塑是泥土、草料、木材、矿藏颜料、动物胶制造出来的,非常软弱,总有一天会消失。咱们的维护便是要和时刻赛跑。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前史。历经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文革”之前根本上都是抢救性维护。那段时刻,关于岩画空鼓、起甲、酥碱,崖体风化、崩塌等问题进行了抢救性维护修正,一同完结了莫高窟危崖体加固、部分洞窟的防渗等工程。
现在,莫高窟岩画病害首要有三种,即空鼓、起甲、酥碱。画工制造岩画之前,要用泥土混合碎麦秸,然后涂改在岩壁上作为岩画的泥质地仗层。隋唐曾经大都直接在地仗层上作画,自隋唐开端,画工会在地仗层上再抹上一层薄如蛋壳的白灰,通过打磨后才可以作为岩画的底色。洞窟历经千年之后,泥质的地仗层逐步从岩体上脱脱离来,构成了岩画与岩体之间的空地。这种空地对岩画是丧命的,一旦遭受地震或劲风,岩画很简单全体坠落。岩画坠落掉至地上就会“肝脑涂地”,很难修正了,这是最可怕的。这种病害便是空鼓,是岩画保存所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
还有起甲的问题。起甲的表现形式是岩画白粉层及其上面的颜料层发作龟裂,然后构成鳞片状翘起。翘起来的龟裂层,时刻长了就会坠落。一朝一夕只剩下岩画的泥层,严峻的还会导致岩画消失。
还有一种病害便是酥碱。岩画的酥碱病害,被称为岩画的“癌症”,其现象是岩画地仗泥层黏结性损失,泥土颗粒逐步坠落酥粉。在水和湿润空气的作用下,崖体及岩画地仗层中许多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活动搬家,聚积在岩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重复溶解、结晶,然后发作酥碱病变。
由于年代久远,简直每个洞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岩画的病情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进程,并且将会持续下去。如遇到下雨等恶劣气候,湿润空气进入洞窟,将加快恶化,即便在进行维护修正的一同,这种进程也不会中止。咱们从事岩画维护修正的专家,就好像是“岩画医师”,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想着这群“患者”,想方设法要治疗这些“患者”。
岩画的许多病害是肉眼不行见的,比如岩画的酥碱。针对这种问题,现在选用的办法便是先把盐给脱出来,然后用医用打针器将适宜的修正黏结资料打针到病害的当地,以此缓解病害的程度。整个进程是一套有序的工艺,既要有合适的修正资料,也要有科学的工艺。这也是咱们展开世界协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80年代末,敦煌研讨院率先在国内的文博系统中展开对外协作,学习世界先进维护理念和先进维护技能。咱们意识到石窟维护需求从曩昔单一的抢救性修正,转化为系统的科学维护修正。文物维护不只是文物病害发作之后的修正,并且要根据环境影响和制造资料及制造工艺,对岩画病害的原因和发作进程进行归纳研讨,然后可以从病害发作源头加以防控,以到达减缓病害发作的意图。也便是要逐步从“抢救性维护”过渡到“防备性维护”,尽力使洞窟环境坚持安全安稳,最大极限地阻挠或推迟岩画和彩塑病害的发作甚至终究劣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咱们除了不断探究岩画的科学抢救性维护修正技能外,还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撑下,选用互联网技能树立了莫高窟监测中心,加强了莫高窟防备性维护系统的建造和完善。现在,每一个敞开洞窟和部分要点洞窟均安装了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监测中心,设备了可以显现莫高窟窟区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游客数量、观赏线路、安防状况等多个内容的屏幕。它们占有了整整一面墙,由24个小屏幕组成的大屏上实时传送着各个洞窟和窟外状况的各种监测数据和画面。办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把握莫高窟一切敞开洞窟和单个要点洞窟的微环境改变和窟区大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最新“状况”。现在,监测规模已全面掩盖敦煌研讨院所统辖的三处石窟群(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监测内容还包含遗产地周边环境、大气降水、风沙、地震、洪水,甚至岩画病害的细小改变等。
敦煌莫高窟的初雪 图片来历:视觉我国
抢救性维护和防备性维护是莫高窟维护的“永久的二重奏”。
一方面,莫高窟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白叟”,年代久远,非常软弱,病害不断,需求展开愈加精密化的修正维护作业;另一方面,还需求不断深入展开对这位“白叟”病害原因和老化速度的研讨,为防备性维护供给更多的理论依据,然后拟定愈加有针对性的维护办法,使精巧的洞窟保存得更为持久。
研讨院多年的尽力换来了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必定和认可。2004年9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在敦煌研讨院树立“古代岩画维护国家文物局要点科研基地”。岩画基地以岩画和彩塑为目标,展开专门的科学研讨和维护修正作业,并将研讨作用使用于丝绸之路沿线甚至全国的岩画维护作业中。敦煌研讨院还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物维护工程甲级勘测规划资质单位”和“文物维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单位”证书。2009年,经国家科学技能部同意,依托敦煌研讨院树立了国内首个文化遗产范畴“国家古代岩画与土遗址维护工程技能研讨中心”。
多年来,敦煌研讨院除了承当敦煌石窟的维护修正使命外,还先后完结了青海瞿昙寺、塔尔寺,宁夏西夏王陵,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古格王朝遗址,新疆交河故城,河南少林寺,浙江杭州凤凰寺,山东岱庙岩画,河北北岳庙岩画以及甘肃境内许多石窟和土遗址的国家要点文物维护工程使命,为我国文物维护做出了必定的奉献。
岩画修正的缓慢节奏
敦煌研讨院是国内最早展开岩画修正研讨作业的组织。通过几十年的持续探究和尽力,研讨院在岩画维护修正技能方面,现已研讨并探究出了老练的起甲岩画修正技能、酥碱岩画修正技能、岩画揭取搬家技能和空鼓岩画灌浆脱盐加固技能等一系列针对岩画病害的修正技能。
任何老练的修正技能,都需求操作熟练、经历丰富的修正师去操作实践。何况岩画修正操作是一项极为专业的作业,文物不行再生的特色决议了修正操作不答应呈现任何失误,更不答应失利。这就需求修正师在操作时不只可以轻车熟路地使用各种技能,并且还要有超乎常人的仔细和耐力。
李云鹤先生是我国岩画修正的尖端专家,被誉为岩画修正的“魔术师”。五十多年前,莫高窟晚唐第161窟便是他掌管修正的。那时,整窟岩画病变严峻,特别是起甲问题,根本已没有期望了。眼看满窟的岩画行将毁于一旦,怎样办?常书鸿先生心急如焚,就找来李云鹤,让他“死马当活马医”,立刻寻觅修正办法。其时李云鹤先生才二十九岁,他和几个年青的工友,在第161窟一待便是两年。他们从吹掉岩画上的沙子和尘埃开端,一厘米一厘米地吹,每天吹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然后是岩画的张贴,也是一厘米一厘米地张贴,每个当地打针三次、张贴三次。最终工友们都受不了这个罪,李云鹤先生仍在咬牙坚持。
1964年,通过不懈的揣摩实验,李云鹤成功地探索出了修正起甲岩画的办法,使挨近坠落的岩画妙手回春,保持了本来的相貌。
在许多时分,敦煌文物维护作业便是这样,没有现成的经历,有必要边干边探索,有必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计。第161窟的修正是敦煌研讨院前史上自主修正的第一座洞窟,也是敦煌起甲岩画修正维护的起点。
在敦煌岩画的修正作业中有一个技能难题:怎样才能把修正资料精确无误地送到岩画和墙面之间?其时国外遍及采纳的办法是用针筒打针修正资料,再在岩画外表敷上纱布并碾压,其时来敦煌教授修正技能的捷克专家用的便是这种办法。但这个办法还有问题,比如用针筒打针很难操控量,若打针过多,修正资料就会顺着岩画流下来,然后污染岩画。一天,李云鹤先生见一个搭档的孩子在玩一个血压计上的打气囊,他一会儿有了创意。他将打针器和气囊组装到一同,这样一来,修正资料的灌注就变得愈加简单和安全了。他还用裱画用的纺绸替代了纱布,这样一来,被压过的岩画就不会留有纱布的织纹,平坦如初。
其时,岩画的修正资料在世界上一向是岩画修正的隐秘。修正用的是什么资料?来自外国的专家讳莫如深,严厉保密。为了寻觅和实验抱负的“秘方”,李云鹤先生和其时的岩画修正专家找到了能想到的数十种修正资料,并向化学资料专家重复讨教。通过屡次实验,总算找到了合适起甲岩画修正用的资料。用这种资料修正的岩画,作用很好,国外同行也赞不绝口。
后来,李云鹤先生还将间隔敦煌市五十多公里的西千佛洞邻近的两个洞窟,全体搬家到了莫高窟的北区石窟群。搬家后的洞窟岩画严丝合缝,彻底看不出搬家痕迹。石窟全体搬家技能难度极大,他的技艺更是令人赞赏。他自己管这种全体剥离岩画的办法叫“挂岩画”。此外,他还用相同的办法掌管修正了青海塔尔寺大殿的岩画。
岩画修正是一项极端精密的作业,也是一项需求才智和耐力的作业。有时分一天只能修补一小块岩画。工匠的生命就在这样缓慢的打针、张贴进程中度过。就像敦煌研讨院描摹岩画的画家相同,他们每一天便是在仿照古代画工的笔触,以求挨近那最精确的实在。时刻一分一秒在缓慢的作业中流走;几十年岁月曩昔,不知不觉,黑发现已变成青丝。
与互联网年代快速的日子和作业节奏彻底不同,敦煌的维护作业总是在一寸一寸中推动,要把那在韶光中逐步变得含糊的岩画,一寸一寸地从不行挽回的命运中解救出来。洞窟外老一辈莫高窟人栽下的白杨不知不觉现已高耸入云,而敦煌的维护和修正作业还将持续它缓慢的节奏。
可是我想,或许没有了这种慢节奏,整个年代将会变得浅薄。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 口述 / 顾春芳 编撰
译林出版社 2019-10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第九章,较原文有修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