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本(一卷) 弥勒菩萨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通称《瑜伽戒本》,又称《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有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古代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近代有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今世有惟贤、净界、常省、续明诸法师之解说、注释。
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到:菩萨戒本经(一卷) 慈氏菩萨说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此即半月半月诵戒本也,此译最善。
近代丁福保在《梵学大辞典》中将两种译著列出:菩萨戒本经 (经名)一卷,弥勒菩萨说,北凉昙无谶译。此即每半月诵之戒本也,此译最善,但为瑜伽禀承宗之戒本。
菩萨戒本 (书名)一卷,唐玄奘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同本,但中有开性罪之八条,瑜伽禀承宗之戒本也。
《菩萨戒本》是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的条文,并阐明戒相的典籍,也是菩萨学习戒律的仅有依据。在汉文、藏文大藏经中,均有《菩萨戒本》的译著,而汉文有前后所出不同的四种译著。
01
此经有哪些版别?
榜首,《菩萨戒本》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从《菩萨地持经》卷四《便利处戒品》录出又加归敬颂等而成,后人为了差异于唐译《菩萨戒本》称它为《地持戒本》。昙无谶在敦煌逗留的数年中,译出此本。其时代大约在他于北凉玄始十年(421)去至凉都姑臧之前。
第二,《菩萨善戒经》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求那跋摩于元嘉八年(431)到建康(今南京),由祇洹寺僧慧义等请其译出《菩萨善戒经》二十八品,后来他的弟子又于定林寺代译出二品,成三十品。此一卷本《菩萨善戒经》,即弟子代译二品之一,是在抄写时分出单行的。
第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卷,译者不详。《优婆塞五戒仪经》系失译著(见《出三藏记集》卷四),《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误认为求那跋摩译。(《周录》说依据《宝唱录》,但此录早已失传,而较早的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亦未说此经是求那跋摩所译,故《周录》所说不可信。)
第四,《菩萨戒本》一卷,唐玄奘译,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一般称它为《菩萨戒本》;又为了差异于凉译戒本,也称它为《瑜伽戒本》。玄奘于贞观二十年(646)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年(648)五月十五日,在长安弘福寺翻经院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其间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菩萨戒本》。玄奘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出《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同月二十一日别出《菩萨戒本》一卷,都是普光笔受。这是《菩萨戒本》的最终定本。
以上四种译著中失译与凉译内容略同,条文对照只少一条。凉译出自《菩萨地持经》,宋译出自《菩萨善戒经》,《地持》、《善戒》都是唐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异译,所以这四种译著是同本的异译。
02
主要内容
《菩萨戒本》构成的资料,出自佛说诸大乘经中所列的开遮案例,这正如《瑜伽戒本》的结尾所说:"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履迦综集而说。"
这阐明《菩萨戒本》是总结了各种大乘经中佛所说的菩萨学处而成的。汉译题为弥勒菩萨说,藏译题为无著造,实践乃是弥勒、无著依据佛说及其时释教界的状况纂集而成。
《菩萨戒本》汉文四种异译的结构互有收支。但四种译著主要内容同是阐明菩萨戒相,包括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所说菩萨戒相分三大类,称为菩萨三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其间摄律仪戒的戒相,同于七众别摆脱戒和十善戒;摄善法戒的六度善行;饶益有情戒的四摄利他,组成三聚满意净戒。其七众别摆脱戒和十善戒已于别处广说,故《菩萨戒本》中即不详列。此中所列四种重戒、梵、藏本皆云"似他胜处",含有扩大声闻四重戒的含义。次列四十余种轻罪,即别离归于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玄奘本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重四十三轻:
甲、菩萨四重戒:
1.自赞毁他戒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顺,自赞毁他,是名榜首他胜处法。
【词条解说】
他胜:波罗夷(底子罪)之异名,指善法为他恶法所胜之义。
利养:此戒中指衣、食、财、宝等。
恭顺:此戒中指敬重承事,如献坐等。
自赞毁他:说自己积德行善,或言他人过错。其间“毁他”所诬蔑的对境是有德之人。
【戒条粗心】
假如菩萨,由于贪求得到利养恭顺,而称誉自己,或诋毁他人,是菩萨榜首波罗夷罪。
2.吝啬财法戒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词条解说】
有苦:指没有产业、资产。
有贫:指缺少或没有饮食。
无依:没有亲朋供给赞助,无所依托。
无怙:失掉一家之主、哺育者、监护人等而无所依怙。
【戒条粗心】
有贫穷之人来请求资产饮食,菩萨悭贪无有慈心,不施予一钱一物;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这是菩萨的第二波罗夷罪。
3.瞋不受悔戒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品种忿缠,由是缘由,不唯建议鄙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损伤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词条解说】
忿缠:被气愤、愤怒所缠缚。
意乐:做某事时的动机或心里的状况。
有情:本戒中没有清晰说是哪一道的众生,首犯应该是与自己同类有情。
谏谢:《菩萨戒论》中引《新疏》及最胜子论师的作品,说是先损恼了菩萨,现在当面诚意求悔过的人。《披寻记》中,把谏、谢分为两类,“谏”指来奉劝菩萨之人。昙无谶《菩萨戒本》作“犯者求悔,不受其忏”。《菩萨善戒经》作“前人求悔不受其忏”。《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作“前人求悔善言忏谢,菩萨犹瞋愤结不解”。今依《菩萨戒论》。
【戒条粗心】
假如诸位菩萨,听任气愤、愤怒等种种烦恼,不只说粗语恶骂,因愤怒覆心,还运用四肢石块刀杖等,捶打损伤损恼有情;对自己有过侵略的人来抱歉,内怀愤怒,不承受不宽恕,不放下怨结——是菩萨第三波罗夷罪。
4.谤乱正法戒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树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傲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词条解说】
菩萨藏:指大乘经藏。由于阐明诸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所以称菩萨藏。
爱乐宣说开示树立像似正法:即树立邪教、附佛外道,或于正法中违反释教的底子教义,另立邪说;不光爱乐此法,还以此法广为人说,树立邪宗,令人趣入。昙无谶《菩萨戒本》作“炽然树立於类似法”。
于像似法,或自傲解,或随他转:关于前文中所述的这类邪教、邪宗、邪师,或自傲受,或受他人引导而信受。昙无谶《菩萨戒本》作“若心自解,或从他受”。
【戒条粗心】
假如诸位菩萨,诋毁大乘经藏,喜爱讲说像似正法,对像似正法,或许自己发生信解,或许随他人发生信解,是菩萨第四波罗夷罪。
归纳:
一、贪求利养、恭顺自赞或毁他;
二、他求财法,吝啬不施;
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
四、谤大乘法、说类似说。
四种缠是:一、多次现行,二、全无羞愧,三、深生爱乐,四、见为积德行善。四缠全备为上品,有见为积德行善而前三种不全备的为中品,没有见为积德行善而前三种随具多少的为下品。菩萨犯了重罪舍戒,现生能够重受,这和比丘犯别摆脱戒底子重罪即不能重受者不同。
乙、四十三轻戒
摄善法戒32
A、障施舍度
1、不供三宝戒
2、贪心功利戒
3、不敬长辈戒
4、不往应供戒
5、不受厚施戒
6、不施舍法戒
7、弃舍伪君子戒
B、障持戒度
8、与声闻共学戒
9、与声闻不共学戒
10、住邪命法戒
11、掉动嬉戏戒
12、倒说菩萨法戒
13、不护雪讥谤戒
14、不可楚罚戒
C、障忍辱度
15、嗔打报复戒
16、不悔过谢罪戒
17、不承受悔过戒
18、怀忿不舍戒
D、障精进展
19、染心御众戒
20、嗜好睡觉戒
21、虚度韶光戒
E、障禅定度
22、不求教授禅法戒
23、不除五盖烦恼戒
24、贪味禅定静虑戒
F、障般若度
25、不学小乘法戒
26、背大向小戒
27、舍内学外戒
28、爱乐异论戒
29、不信深法戒
30、爱恚赞毁戒
31、骄慢不听正法戒
32、小看诬蔑法师戒
摄众生戒11
A、障搭档摄
33、不为助伴戒
34、不往治病戒
B、障爱语摄
35、非理不谏戒
C、障施舍摄
36、有恩不报戒
37、不慰祸患有情戒
38、有求不施戒
39、不如法摄众戒
D、障利行摄
40、不随顺众生戒
41、不随喜赞扬戒
42、不可威严信服戒
43、不现神通震摄戒
以上四十三种轻戒,若有违犯,都属"恶作"所摄。恶作也分下、中、上三品。这些轻戒别离,如由邪见、爱染、不信、无羞愧、恨、恼、悭、嫉等建议的为有染违犯,仅由忘念、松懈等而犯的为非染违犯,有合理缘由而开许的为无违犯。至于增上狂乱,重苦逼切及未受净戒,皆无违犯。又菩萨受戒之后,即应依对三聚戒的意乐护所受戒,若有毁犯,应如法悔除。
唐译于七支性罪的开缘各有具体阐明。如开杀生、开不与取、开欲邪行、开妄语,都是在救脱利益大都有情的条件下,以及专对在家菩萨而开的。故唐译所说开性罪,有的并不犯别摆脱的底子戒,如开不与取和妄语条。有的限于在家菩萨,如开欲邪行条。有的轻重相权,虽犯底子戒却不得不开的,如开杀生条。但能开杀生等的菩萨,依藏文译著各家注解,有说有必要是已登地的菩萨,有说有必要是多劫修行善巧便利成果大悲的菩萨。最胜子等注释中说:"是无染取得安闲清净意乐菩萨所行,非少善根才智驽钝贪著自利于素怛缆藏如言取意者之所行境。"在古代由于开性罪部分有时与国家的法令或许发生冲突,故凉、宋译人都避讳而不译。但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彻底解决菩萨戒与声闻戒之间,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间或许发生的冲突。唐译为此补译彻底,它在四种译著中文义最齐备清楚,现在一般都选用此本。
至于菩萨戒在我国的教授,在鸠摩罗什曾经,传来的戒律只限于声闻乘。自昙无谶今后,大乘戒始盛传于我国北方。南边传大乘戒,则以求那跋摩为始。昙无谶在敦煌译出《菩萨戒本》后,有张掖沙门路进闻风驰往,求受菩萨戒。后凉州名僧道朗,又自削减戒腊,从道进受菩萨戒,一时从受者甚多。玄奘译出《菩萨戒本》后,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称谓大乘某,如窥基称大乘基等。窥基而且每日对弥勒像前诵菩萨戒一遍,认为常课,可见其时《瑜伽戒本》之受到重视。慧沼《劝发菩提心集》列正法藏所传受菩萨戒法,更可见慈恩后世弟子仍持续依《瑜伽戒本》受大乘戒。
《瑜伽戒本》虽曾这样盛行一时,但《梵网经》则更为通行。由于《梵网经》的若干戒条,很契合我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释教界的生活习惯,比较《瑜伽戒本》许开性罪的杰出之点,更易为人所承受。所以《瑜伽戒本》传布不久,即跟着唯识宗的销沉,华严等宗的鼓起,落发比丘在受具足戒一起受菩萨戒,都依用《梵网戒本》,而《梵网经》在落发众中遂占了极大的优势,通行规模大大超过了《瑜伽戒本》。注释《菩萨戒本》的书,现在汉文中流传下来的很少,远不如《梵网经》注释的丰厚。汉文注释,现存的仅四种:
一、《瑜伽师地论记》卷十,唐道伦集撰。
二、《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一,唐窥基撰。
三、《地持论义论》卷三下,隋慧远述。
四、《菩萨戒本经笺要》一卷,正确旭笺。
以上一、二两种系解说《瑜伽师地论·戒品》文,第三种系解说《菩萨地持经·戒品》文,第四种系解说凉译《菩萨戒本》。此外还有日本行性述《菩萨戒本笺解》三卷,亦系用汉文注释唐译《菩萨戒本》
03
经文摘抄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便利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略,彼还如法相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弃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释教,于释教中未精研讨,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本文原创来历:书斋君
大象梵学图书馆渠道声明
本文转自网络,不代表本渠道的观点或定见。读者请自行判别选择。本渠道一切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历及作者,请重编选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作品劳作,不然将被视作侵权。
正闻熏习 柔软质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