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躲到老和尚妈妈家里去了。暂时不管躲到和尚妈妈家里
是吉是凶,但是这个典故就出自岠山。在岠山东南峰的西坡上还真有个老和尚妈妈的家。和尚妈妈家里本来母、子、女三人。其子自幼惹事生非,好吃懒做。母亲看出此子将来非仁慈之辈,所以送他到东山坡的红泉寺做了和尚,以求佛门管制,弃恶从善。入庙之时,众弟子站立两头,师父安坐蒲团之上,口念一偈道:超逸孽海,机缘已到,往事如烟,赐名‘算了’。就
叫‘算了’和尚吧!”
这算了和尚落发为僧后恶习难改,常常背着师父溜出山门,去干
那偷花盗柳,杀人越货之事。掌管发觉,为坚持佛门洁净,想把他逐出山门。恶徒得知后,便在一天夜里杀了掌管,藏尸于枯井之中。天亮后谓其僧众:师父连夜出发去云南大理讲经,并委我署理掌管。”工作就
这样被躲藏下来。
一年春天,一进京赶考举子因贪赶旅程错过了客栈,来这红泉寺
借宿。算了和尚鼠眼贼亮,早已窥见墨客行囊颇有份量,想必银两不少。遂生歹念,外表周到招待,并亲身组织住处。夜半,算了和尚手持利刃,悄然入室,举剑猛砍墨客所睡之处。该巧,这墨客因一路奔走,风餐露饮,这夜正好闹肚子,在外拉稀,眼前全部看得清清楚楚,哪敢慢待,便攀枝越墙逃命而去。深更半夜,人生地疏,逃往何处,那墨客正在犯难。猛然间见西坡下有一农家小院,室内还透出几丝灯火。不幸这小墨客不管山石、荆棘,一路狂奔,来到门前,战战兢兢,轻扣柴门,连呼救
命。灯火下一正在纺纱的少女闻听,当即停下纺车,速来开门。见一年
方十七、八岁墨客跪地求救,急速引进上房,引发老母,问其原委,直气得老太太牙齿咬得格格的响,骂道:“孽障啊!造孽……。”再看墨客天庭饱满,气宇不凡,将来必成大器。老太太安慰道:孩子,别怕,幸亏躲到妈妈我这儿来了,那和尚本是我之孽子。定心,只需有妈妈在,就有
你在。”一句话给墨客吃了定心丸。
三日后,老太太拿出了平常积储,女儿协助打点行装,为躲避恶僧
追捕,暮色之下送走了墨客。临别时,母女俩一再叮咛:“路途上要当心,天不黑就住店,住店要住大店,往后若获得功名,定要请兵来除此孽障。”墨客泪流成行,唤声恩姐,叫声恩娘,救命之恩,孩儿毕生不忘。三年后的一天,这墨客正在大理寺查阅卷宗。忽传圣喻,命其领衔八府巡按前往江浙一带巡察。这巡按领旨上路,经山东过徐州一路来到邳州进山拜过恩姐、恩母。备轿两乘,欲带恩母、恩姐同行。恰在这时,下邳知州带领兵丁前来红泉寺缉捕强抢民女的算了和尚。人证俱获,报于巡按,就地升堂会审。堂前跪着算了和尚,数名被抢民女出庭为证。巡按心中暗想:恶僧其罪当诛,死有余辜,但上有八十老母,这老母又是我之恩母,舔犊之情,人皆有之。我杀其子,与心何忍,又觉得其情可悯。权衡一再,决计难下。连叹数声道:算了和尚,你……你……你真是算了……算了。”话音刚落,这下邳州官乃聪明机敏之人,知其底细,生怕放了恶僧,后患无穷,所以便转借谐音,抽换概念,顺水推舟拍案大叫道:“遵巡按大人之命,‘耙了算了’。来人哪!传我指令,铁耙服侍,把这恶僧推出寺门,掘地埋身,只露其首,铁耙耙之。”除了恶僧,大众拍手称快,世人齐集寺门,异口同呼:贼人已除,留这淫窟何用,烧了罢,遂引火焚其寺。从此“火烧红泉寺,铁耙耙和尚”这段美谈就撒播
在岠山一带。
大火往后,这红泉寺已不复存在,仅剩余红石院墙,后来人们称之
为“红石院”(在岠山东坡下,杨林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