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前辈,在调查人心方面很有见地,但在调查自然现象问题上却显得敷衍了事、不敢恭维。有例为证——
晋太康四年,会稽郡蟛蚑及蟹,皆化为鼠。其众覆野。大食稻,为灾。始成,有毛肉而无骨,其行不能过田埂,数日之后,则皆为牝。
(《搜神记》卷七之04)
译文是——
晋太康四年(公元283 年),会稽郡的螃蜞和蟹都变成了老鼠。这很多的老鼠遍及郊野,很多啮食水稻,造成了严峻的灾荒。它们刚变成老鼠的时分,有毛有肉而没有骨头,它们匍匐起来还不能跳过田埂。几天今后,便都变成了雌老鼠。
太康四年,是开国皇帝司马炎当政时期。据材料记载,这一年,很多当地都发生了水灾,比方会稽郡所辖的扬州。
水灾一呈现,种稻子的水田就会被吞没,田老鼠就得逃出洞外,加上吃的东西有限,必定对着水稻,啃啃啃。水稻,原本便是他们的独爱呀!
这个现象,底子不是什么螃蜞和蟹都改变成了老鼠,底子便是老鼠是老鼠、蟹是蟹的事。螃蟹最能改变,也变不成老鼠。所以,这条在当年撒播的所谓古怪现象,底子便是误传。误传的底子原因,便是看(调查)错了、想(推理)错了。
好在,笔者年少之时,就在乡村的水田里摸爬滚打过,知道郊野里有些啥东西。蛭、蟹、蛇、蟮、鼠、蛙、鸡、鸭,等等之类,丰厚着哩。每逢翻耕之际,遇到某些水田,蟮鱼纷繁跟着铁犁翻出来,粗粗大健壮壮的,能够捡半篓子。至于野鸡野鸭,一般在收割的时分会惊飞,尽管抓到它们有点难度,但捡它们产下的蛋蛋,却是垂手可得的一件事。
后来,因为农药与化肥的遍及使用,这一幕郊野里的动物国际之景象就再也难得一见了。能够幻想,在远古时期,没有农药与化肥的年代,以水田为中心的动植物生态圈就愈加类别全、种类多了吧。
剖析原文,生物“演化”进程是:蟹,变成蛭,最终变成鼠。还一板正派地描绘“有毛肉而无骨,其行不能过田埂”,看起来挺有科学态度的,实则是信口雌黄相同无根无据。其实,“演化”的进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这几种生物“上台扮演”的先后次第。
先上台的是蟹。蟹,能出头露面,首要因为水少了。据此揣度,水灾降临之前,有必定的旱情,至少水田里不会有深水。也能够对应翻耕之前的状况。
其次上台的是蛭,这鬼东西最喜欢浅水、浑水、泥浆水,能够对应翻耕水田、栽种时的状况。
最终上台的是鼠,因为它“大食稻,为灾”,阐明稻谷快要老练,或许正值收割时分,正好有水灾,首要是相似内涝的景象。
读起来,似乎是一个完好的情节,其实时间跨度蛮长的,居然被人们了解成同一个生物的不同外在形状,完全是臆想的成果。问题是,这样的臆想居然能被传达出去,莫非其时的社会就没有人纠正吗?
或许是有的,但谁也不会介意谁是谁非,这正是咱们前辈们的悲痛。关于自然现象,从来就没有仔细的、有序的、传承式的调查、剖析、总结,并加以使用。尽管有栽培、有饲养、有制作,可是无不夹杂着很多的神话、形而上学与宿命啊。
2019-11-22
《干倒》专栏185
图片源于网络
回读——
啃一本书 《搜神记》
作一篇小说《老子行》(暂搁)
解一部经《道德经》(不定期)
一类现象/一份考虑/一番境地
每一段都是才智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