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伟大的创造都来源于学习和模仿,国人似乎对此深谙其道。
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避免被恶意抢注商标,近一段,不少企业注册大量自己品牌的“山寨”商标。阿里巴巴注册了“阿里妈妈”、“阿里叔叔”,五粮液注册了“六粮液”、“七粮液”、“八粮液”......
企业这么做,纯属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三线小镇,“康帅傅”、“雷碧”、“大个核桃”、“白事可乐”、“老于妈”等冒牌货比比皆是,山寨厂商们通过在商标名、包装设计上大打擦边球,消费者不明就里,原创者有苦说不出。
一个不小心买错的消费者还真不在少数,打开微博一搜,吐槽的声音此起彼伏。
可怜的我们只能高呼:
山寨频频瞄准食品行业,原因无外乎两个:首先,是复制成本低。专利可以保护设计、保护技术、保护新型实体,但并不能保护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味”,这使得口味抄袭变得轻而易举。其次,是风险系数低。但凡被抄袭的品牌,无论是方便面中的康师傅,还是饮品中的百事可乐,它们十之八九都是行业龙头,早就拥有了足够的市场验证性。复制成功模式的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模式”嘛,走你走过的路,总不会走错路。
然而,没有经过创新的产品最终是很难有核心竞争力的。记得两年前今麦郎宣布IPO的时候,就有业内专家直接指出,今麦郎一直喜欢跟随、模仿、克隆别人产品,创新乏力而不足以支撑其IPO,千亿目标是“纸上谈兵”。
其实话说回来,从借鉴学习的角度,模仿也无可厚非,但模仿绝不是“照搬”,餐饮界的海底捞和小肥羊都是火锅,你不能说它们谁抄袭了谁,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们早就具备了截然不同的品牌特色,更何况,像海底捞这种把服务做到极致的大佬,也不是人人都能效仿得了的。
就几乎饱和的方便面市场来说,一味的口味抄袭、包装抄袭,早就不具备市场价值了。你或许可以在市场上升期时,采用跟随战略分一杯羹,但市场一旦接近成熟,首先死掉的就是跟风者。对于今麦郎、白象这样的行业后起之秀,真正的破局之道,应该是在在品质与工艺上做出改良和突破,迎合当今的消费需求,这,才称得上是模仿的“高段位”。惟有放慢脚步,用匠人精神去做品质,一个品牌才能真正拥有“不做抄袭,更不怕抄袭”的底气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