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传承人孙艳玲飞针穿线展新韵绣出非遗新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29 17:39:32  阅读:105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内容zhua

连日来,150幅具有满族明显特征的千年渤海靺鞨绣织品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这是来自黑龙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和弟子们一起的创作。孙艳玲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把千年满族手艺刺绣技艺传承下来,带领弟子们绣出了“非遗”新日子,让龙江“非遗”展新韵。

著作《满山红叶》。

著作《猫》。

孙艳玲是牡丹江人,自幼受姥姥和妈妈的影响,学会了渤海靺鞨绣。可是,她真实从事刺绣作业,是在成家立业之后,源于一件和服。“2005年,我在日本认识了曾在牡丹江日子过的日本遗孤山本先生,他托我在我国找一个刺绣好的人,帮他女儿绣一件和服当成婚礼物,由于咱们家就能绣,我便痛快地容许了。”回到家后,孙艳玲和家人耗时三个多月做好了和服。为了表达感谢,山本先生帮她们联系了不少绣活。孙艳玲从中看出了商机,一边研究靺鞨绣,一边培育学员。现在,她培训过的学员已有近万人。依托妇联部分,处理了“龙江巧女们”的就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遍及了这一传统技艺。

渤海靺鞨绣织品形式多样。

此次在京的展览,展出了孙艳玲带领着1372名绣娘用了几年的时刻一起绣制而成的150幅著作。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中,单幅著作售卖80余幅,并达到6项签约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商场作用。“绣娘们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走向了致富路途,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满族文明,让满族刺绣为人们的日子增加幸福和高兴。”孙艳玲说。

著作《母亲》。

著作《期望-我的棒棒糖》。

孙艳玲不单单是一名绣娘,更是担负任务的导师。她在带领当地妇女脱贫致富的一起,积极探索怎么把非遗融入“见人见物见日子”的现代理念中。在她看来,怎么完成再立异、再引领,是当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需求做的事。“黑龙江具有丰厚的文明珍宝,咱们要有文明自傲,让咱们的‘非遗’靠本身造血。”孙艳玲说。

在深圳市,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创园区内,我国满绣博物馆悄然而起,建起这座博物馆的正是来自黑龙江的孙艳玲。她以黑龙江与广东树立对口协作机制为关键,在深圳组建了刺绣规划和产品销售团队,与牡丹江的生产基地强强联合。孙艳玲经过整理两地优势,寻觅互补范畴,在文旅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让刺绣技艺重焕芳华,让满族刺绣走得更远。

展望未来,孙艳玲表明,搭载着敞开容纳的列车,她愈加深信满族刺绣将会以耀眼的光辉招引更多世人的目光,千年技艺与旅行深度交融,打造黑龙江本乡特征,期望满族刺绣逐步由本乡迈向世界,经过展览展现的方法进入海外商场。

(内容转自:东北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