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仪之邦我国,对人生大事总是充溢典礼感,成年了有成人礼,成婚有婚礼,逝世有葬礼,而被并列为“人生四大礼”中的,还有“入学礼”。
不同于咱们今日重生入学后开学典礼的校长说话。在我国古代,“入学礼”是一项庄重且繁复的严重礼仪。
古代的儿童入学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嘉靖和平县志》记载,明代和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至于入学时刻,古代并不固定,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天入学。到了南北朝时期,冬天入学成为干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入学礼”大致有4个环节。一是“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色彩,顺辞令。”古人非常注重外表,以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齐,是首要的一课。学童们穿上正式的长袍,黑缎子马褂,带圆形的黑缎帽,先生依次为他们整理好衣冠,然后排着队到书院前调集,恭立顷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步入书院。
其次是“拜先师”。步入书院后,先要举办拜师礼。学生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磕头;然后拜教师,三磕头。接着学生向教师赠送六礼束修。所谓六礼束修,便是行拜师礼学生赠与教师6种礼物,分别是:芹菜,涵义勤奋好学;莲子,涵义苦心教育;红豆,涵义红运高照;红枣,涵义提前高中;桂圆,涵义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意。
再次是“洗净手”。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手”的涵义为净手净心,去杂存精,期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最终是“开笔礼”。这是“入学礼”中最终一道程序,包含朱砂开智、伐鼓正确、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便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由于“痣”与“智”谐音,涵义着孩子从此敞开才智,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伐鼓正确”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经过伐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注重。“描红开笔”便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榜首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略,却蕴含着深入的含义。
“入学礼”完成后,标志着学生现已正式拜在先生门下,从此便踏上了绵长的肄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