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是山水画的主体,是画好山水画的要害。古人讲“石为山之骨”,故有“画山先画石”之 说。
1.古人讲“石分三面”,只要画出三面,才干体现出石的结构和立体感。在画石的三面时, 要运用是非比照联系,处理好阴阳面。一般是上白下黑、左白右黑或右白左黑,也有两头黑中心白的。这就需求加皴,即皴下不皴上、皴左不皴右或皴右不皴左。如两头加皴,也要有多有少, 不能均匀相同。
石 分 三 面
2.画石要积累适合。如画面上需较多的石头,不能巨细相同,也不能涣散摆放。要有大有 小,有聚有散;要大间小、小间大。古人的经历是:近山处,大石间小石;近水处因碎石多,故为小石间大石。
上为小石间大石 ,下为大石间小石。
3.勾、皴、擦、染和点,是体现山石纹路形状的技法,是历代画家对天然界山石的细心观 察,不断发现、总结、开展而构成的,是传统技法中的精华,对我国山水画的发明,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咱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承继和开展,使山水画契合年代要求,展示新的相貌。
勾——用墨线勾石外概括、石内纹路,便是石的大体结构。勾时用笔要抑扬有力,用中锋侧 锋均可。用干笔(含水要少)勾为好,能显现石的坚固质感。
皴——是在勾好石纹的阴暗处,用笔加以皴斫,使石形体现出立体感,皴不是一遍就可完结 的,可先淡后浓。可半干即皴,也可全干再皴。皴时可用破墨,也可用积墨。这要看画面需求、 个人习气和办法而定。
擦——用半干笔在皴的画面上擦上一层黑色,以添加画面的深沉程度。但皴有笔痕,擦没有 笔痕,只要深浅的色度。
染——是用淡墨水烘托,进一步加深山石的立体感和深沉感。但也要讲笔法,不能平涂。染 时可留空白及飞白,也可采用以淡破浓的办法,使已画的墨色添加柔软气氛。
点——是点拨苔,可使单调的岩石登时增加活力。一般是待画面全干后再点,也可在半干半 湿时点,也可边皴边点。如勾皴山石俱好,可不点苔。点苔以简为宜。
4.画山石要把握首要皴法,这是很重要的。古人画山石发明了许多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折带皴、荷叶皴、米点皴、乱柴皴和云头皴等。在很多的皴法中,尤以斧劈皴和披麻皴最为重要。斧劈皴多用于石头山,披麻皴多用于土石山。其他皴法大多是这两种皴法派生出来的。披麻皴派生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等。斧劈皴派生出大斧劈皴、 小斧劈皴、折带皴等。咱们不用样样都学,把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学好,其他派生出来的皴法天然举一反三。传统皴法可学习学习,但不能捆绑自己。要在大天然中去调查、感触,加深对各种皴法的了解,并依据实在的状况灵活运用。一起,还要去发现、探究新的体现办法。
长披麻皴
短披麻皴
小斧劈皴
大斧劈皴
折带皴
解索皴
大米皴
小米皴
乱柴皴
荷叶皴
云头皴
5.在山水画中各种墨法的运用也很重要。“墨的运用技法”中,对各种墨法作了介绍,不同 的墨色发生不同的艺术作用。如破墨法使墨色浓淡相互浸透映衬,润泽苍翠;积墨法苍润淳厚;泼墨法淋漓尽致,气势豪宕。
先泼墨后勾点
先 散 锋 淡 墨 扫 画 山 形 , 后 勾 点
先散锋淡墨扫画山形,后勾皴点染
先淡墨勾画山形后,再皴擦点染,并在暗处运用积墨
先用散锋扫画山形,再用斧劈皴勾线
先用米点皴画大体山形,再用重墨勾山石纹,后补树
先用淡墨泼画山形,后以浓破淡画近处石、坡、树
先用浓墨画近处石、树,后以淡破浓画远山,未干时略皴数笔
6.画山首先要明白山的部位和结构。山有山头、山面、山背、山脊、山肩、山腰、山脚。山的 最高处为山头,正面为山面,不和为山背,联合处为山脊,周围为山肩,中段为山腰,最下为山脚。山有峰,有峦,局势峻拔者为峰,矮小较圆的山头为峦。群山巨大者为主峰,围绕着主峰高矮不一的山峰谓之群峰。主峰、群峰要相互照顾,构成全体。山有主体,主体之山块大,其他很多山峰环抱主体山峰。一幅画有了主体,就可防止凌乱。源源不断的山有脉,在转弯抹角的走向中,山的头绪要显现出来。
7.画山先要取势,先画出山的大体概括,从大处着眼,不要把许多碎石积为大山,要抛弃一些凌乱的东西。要远观山势,以势为主,皴法、结构都要服从于势。
8.山水画取景有“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自山下而俯视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以不同角度方位调查,所构成的透视改变,是传统山水画取景的根本规律,也是传统山水画构图的根本办法。
“高远”适于体现近视、俯视山势的突兀挺拔;“深远”适于体现渐高、渐远山势的堆叠绵绵;“平远”适于纵深山势的一望无际。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角度,而在多个角度上的取景办法,不只可以体现高、深、平的感触,并且还能体现不同的意境。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常常用各种办法,体现画家对高、深、平的感触。
如画论中所述“欲其高,当以泉高之”,“欲其深,当以云深之”,“欲其平,当以烟平之”,便是使用泉、烟、云的烘托,增强对“三远”的感触,一起也丰厚了画面情调,深化了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