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应该形似仍是神似我国画家们吵了几百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2 00:53:53  阅读:3106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苏轼《潇湘竹石图》(部分)

赏识董其昌,要从赏识我国文人画谈起。所谓文人画,指的以古代士大夫、官员阶级为主体的创造者使用业余时间创造的绘画著作,艺术风格与工作画家风格截然不同。文人画的发端,一般被认为从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开端,到明代董其昌,文人画的传统可谓建立。董其昌之后,文人画从官场精英业余创造,成为我国古代绘画的干流。

宋代苏轼曾在一幅画上题词道:“观士人画,如阅全国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笞皮裘,槽枥刍秣,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这儿呈现的“士人画”应是文人画的理论源头。“汉杰”是苏轼朋友的侄子,苏轼夸奖他画出了马的“意气”,一起批判“画工”把注意力放在呈现细枝末节上,可是这种“画得像”的画,看多了就没劲了。“画工”指的是昌盛于宋徽宗时期的画院画家,他们的著作一般被称为院体画。在苏轼看来,绘画和诗相同,要能表达某种精力、心情或许观念,或能让人领会某种意境、状况,所以好的画家适当于好的诗人。苏轼轻视院体画的“形似”,他从前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王维《辋川图》(后世摹本)

经过绘画表达出精力层面或许思维层面的东西,听起来多少有点形而上学的意味,但这是其时士大夫们的遍及观念。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这儿的“韵”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是一种典型的文人表述习气。相同在他看来,画家有必要是文人,不然便是画匠。而米芾喜欢山水画,推重“不取工巧,意似便已”的绘画方法。米芾所说的“意”可理解为“意念”,“满意”便是“捉住意念”,这个概念后来逐步开展为“适意”。文人画与院体画都在北宋开端昌盛,也从一开端就呈现“神似”与“形似”、“业余”与“工作”的敌对。欧阳修轻视地表明,画家在创造时假如考虑空间结构、高度、结构等这些“画工之艺”,是“非精鉴之事也”。

到了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之间的疏离更显着了。文人画逐步构成包含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在内的创造主题,但对山水画体裁的爱好则日益减少。这种改变一方面可能是文人画家与院体画家之间心照不宣的逃避对方体裁,另一方面花卉树石等体裁与古代典籍有很深的根由,因而遭到文人画家喜欢。比方说竹兰代表典雅的品质,文人喜欢画竹兰以示自己对品德的寻求,这种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络,也是文人画相对院体画坚持优越感的原因之一。

赵孟頫是元初的文明首领,发起“复古”,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赵孟頫没有关于绘画的专门的文章,但从他留下的一些题跋以及诗中,能看出他弘崇文人画格,认为绘画除了有“古意”还要体现“士气”;一起也表达了对形似——也便是“工”的轻视心情。

李公麟《五马图》(部分)

对另一些文人来说,绘画只为表达心意、为了尽兴。元末画家倪瓒画的竹子被人责备“认为麻,为芦”时,他说画竹子只为“聊以写胸中逸兴耳”。不知道倪瓒的答复是仔细的仍是恶作剧的,总归他在创造时的固执是表露无遗了。

元代以及后世许多文人以及评论家认可倪瓒的说法,乃至认为这是苏轼之后文人画理论中最高深的观念:不在乎画得像不像,只需心意或心情能捕捉到绘画目标的实质,便是优异的艺术著作——还有什么比这种说法更能证明只要性格崇高、学问丰厚的正人才是真实的艺术家呢?

敌对的声响相同存在。李衎在《竹谱详录》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说:苏轼也知道画家有必要“胸中有数”,才干在着笔时镇定自若把竹子逼真地画出来,但这依靠长时间重复操练。所以“且坡公尚认为不能然者,不学为过,况后人呼!”——竹子和树叶是要经过一根根、一片片很多操练画出来的,连苏轼自己都还没做到,更何况后来的人就“放驰性格,东抹西涂”,这种行为简直是“慕远贪高”。

元代没有画院,因而文人画也没有院体画这个直接锋芒,但关于“神似”仍是“形似”的争端依然存在。直到明代董其昌从艺术史的视点进行整理而且建立以淡为宗后,文人画理论被正式建立下来,并成为占有控制位置的绘画理念。

董其昌年轻时学佛,深受禅宗南北宗“南顿北渐”演化的影响,因而他在整理唐宋山水画时将其也分为南北宗——这种区分并非依照画家的地理位置,而是依照技艺风格区分:北宗“青绿”风格,以唐代李思训为首,只能“渐识”——也便是长时间重复操练绘画技巧;南宗“水墨”风格,以唐代王维为首,考究“彻悟”,不重视“形似”而重视灵光一闪式的构思激起,因而“高越绝伦”。

苏轼《古木怪石图》

经过对南北宗的区分,董其昌建立了文人集体在艺术范畴的一起身份认同。对“神似”仍是“形似”的争议到此根本完结,文人画“艺术直觉和自发性”成为最高的艺术主旨,尔后,工作画家也开端用文人画的风格进行创造。

说到底,古代文人画家是“朝廷官员+知识分子+业余画家”的复合身份,文章、品德、性格是他们的利益,可是论绘画技艺技巧,大多与院体画的工作画家们还有距离。因而,文人画寻求“神似”而摒弃“形似”,不仅是片面的诉求,恐怕也是客观现实的挑选。

其实,绘画应该“形似”仍是“神似”,两者不应肯定敌对,也不应有高低之分。不过,尽管文人画压倒了“形似”的开展头绪,但从“神似”的成果来说,依然到达了不得的艺术高度。美国闻名的汉学家高居翰点评说:我国古代文人画重“神似”轻“形似”的观念,比西方相似观念的呈现早了九个世纪。作者:宋玮仲 来历:文汇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