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提梁倒灌壶(三王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
∣五代(907年—960年)∣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
∣现保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因为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心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三批制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制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陕西省共有23件(组)文物被列入第三批制止出境展览的名录中,包含铜车马、兽首玛瑙杯等群众耳熟能详的国宝文物,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壶作为一级文物也名列其间,自即日起制止出境展出。
这件国宝不只造型共同,装修华美详尽,更为共同和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杂乱,有着巧夺天工、出其不意的规划。所以这件倒灌壶不只表现出艺术之美,仍是一件表现科技之光的“魔壶”。
魔壶之美
与一切出土的珍贵文物相同,魔壶浑身上下给人以美的享用。这件壶造型共同、构思奇巧,图画精巧。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盖仅为装修,柿蒂形,不能敞开。提梁是一只俯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态,凤尾用连珠纹做装修。让人称奇的是壶流(出水的壶嘴)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大开,连狮子的牙齿都明晰可见,最为绝妙的是,母狮翻开的嘴巴正好是壶的流口,二者结合的可谓适可而止。更风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灵巧心爱。母子两狮的造型极为生动传神,神态刻画得详尽入微、绘声绘色,具有激烈的艺术感染力。
壶身一周刻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方装修有一周仰莲瓣,纹饰简练明快,雍容绮丽,极富立体感。壶圈足。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集“三王”之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所以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从陶瓷工艺质地看,这件提梁倒灌壶胎质巩固,质地细腻,呈灰白色,釉色呈橄榄色,素雅润泽。壶纹饰选用的是耀州窑有名的刻花工艺制造。耀州窑的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笔直刻出纹样概括,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刀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这件提壶纹饰烦琐富丽,但斑纹明晰,层次分明,釉色晶亮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显得特别赋有气愤,给人以美得享用,实为耀州窑器皿中稀有的珍品。
魔壶之谜
它之所以被称为“魔壶”的原因是,当它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精巧的瓷器充满了"谜"。从外观来判别,它的确是一把壶。但假如是一个壶,无论是用来盛水仍是用来盛酒,它总应该有一个进口吧。可此壶尽管有“盖”,但壶盖与壶身规划制造为一体,底子无法翻开。古人总不行能将酒或水从壶嘴注入再从壶嘴倒出来吧。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壶的底座上有一个除壶嘴外仅有能进入壶的内部的梅把戏小孔。所以人们试着将水顺着壶底部的梅花孔注入壶内,这时水居然没有从壶嘴流出来。而将壶身正转过来今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漏出来,假如此刻将壶身悄悄歪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流出。
这是一只什么壶?在这只奥妙的壶中究竟藏有什么样的“魔法”或许"机关"呢?
魔壶之慧
倒灌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的孔,需求往壶里灌水的时分就把壶倒过来壶底朝上,把水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母狮状的壶嘴口往外流水了,就表明灌满了。这时再把壶身翻正,水一点点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分只需求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倒流壶”为何能倒流?
为了解开倒注壶的隐秘,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对倒流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透视,专家们领会了古人的才智,感知了祖先的巨大。
倒灌壶内部透视示意图
倒灌壶原理示意图
本来魔壶是一个倒灌壶, 倒灌壶是一种能够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它是依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其原理是:连通器中只需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活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坚持相平。
因而,倒流壶之所以没有能够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奥妙梅花形孔洞的谜就方便的解决了。
其实倒流壶具有如此功用的奥妙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与梅花孔联接,酒通过注水管流入壶内,使用连通器内水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操控水面,只需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越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尽管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壶流下有相同的阻隔设备,倒置时水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水现已装满。相同,将壶正置或歪斜倒水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水面,底孔也不会漏水。
此壶结构共同,规划精巧,独具匠心,充分表现了古代工匠的睿智巧思。道理很简单,但实践制造起来成功率却不是很高。
倒灌壶的源流开展探秘
倒流壶最早产生于何时,仍没有结论。这种壶在我国的唐代就已呈现。郑州博物馆保藏有一件唐代白釉倒装瓷壶。
唐代白釉倒装瓷壶
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盛行,宋代时最为知名。宋代制瓷业有较大开展,其时窑口树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以其丰厚的装修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共同风格。
到了元代,其工艺开展得愈加登峰造极。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造流程与工艺比较共同,烧制需通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杂乱。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顺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结构精巧的元代“倒流”壶。
明清时期,制瓷业愈加繁荣昌盛,制瓷工艺又有了变革立异,器形烧造富于改变,装修技法与体裁更为丰厚多彩,釉色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创始了我国制瓷史的新篇章。
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向都有制造,保存下来的什物尤以清代为多,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开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前期带提梁的款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做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修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画。桃子有长命的涵义,桃形的倒装壶常是寿辰时的寿礼和酒具,取时光倒流,长命百岁之意。跟着制造流程与工艺的进步,倒装壶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也呈现了新的功用。
倒装壶共同的结构,奇妙的内部规划,充分表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才智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代社会,倒装壶仍在一般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效果,并以其颇具兴趣的共同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距西安105公里,是我国古代北方闻名的八大名窑之一,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相同的名誉,因为宋代归于耀州,因而得名。而耀州窑自唐代创烧,五代老练,宋代开展至鼎盛时期,被冠以“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备受世人喜欢。首要出产刻花、印花青瓷,还有一些酱釉和黑釉产品,以出产的根本工艺精深的刻花青瓷举世闻名。其造型和焙烧工艺在宋代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其时对耀州瓷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的赞誉。耀瓷不只朝贡皇室,使用官府和民间,并且还热销国外,遭到人们遍及喜欢。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到达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釉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