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时期何海霞的山水画艺术
文/何慧斌
20世纪50年代以降,在我国画推陈出新的思潮影响下,许多画家开端考虑怎么发明习惯新时代、反映新时期社会日子的新我国画。活泼于陕西的国画家集体依此布景异军突起,逐步构成了极富地域特征的“长安画派”。作为“长安画派”草创主体之一的画家何海霞,以其一起的山水画艺术面貌为我国画坛所注目。“面临着他的著作我无法议论某一方面的见地,谈出都失水准,行话全沦为小技,显露我一副村相了。我只想到项羽力举千鼎,气盖山河。他使我从病痛中振奋,怯弱生勇改造我的性情……实在的我国的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终的一个大画家。”[1]
何海霞《密云水库》纸本设色138cm×69cm 1963年
何海霞先生的艺术路途因居住地和日子地址的变迁头绪较为明晰。他曾自言:“在我终身中,先是画古人,后是画教师,再后是画日子,最终才是画自己。”[2]何海霞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开端随父亲习字,1924年随韩公典为师,此间系统地摹习了“明四家”的山水著作及袁江、袁耀的楼台界画。1935年,何海霞入劲风堂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此间他得以博览大千先生收藏的宋元名迹,大千先生旷达的胸襟、雄伟的志向以及一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他,在教师的指导下,何海霞的画风逐步由严谨整饬向清丽洒脱改变。这是他艺术生计的第一个阶段即“画古人、画教师”的阶段。解放初期因为时局的改变,何海霞由蜀回京的途中,于西安结识了赵望云和石鲁,一起的抱负使他们一道彼此学习,深化日子写生发明。60年代初,他们的著作因一起的改造认识和杰出的个人风格被画坛称为“长安画派”,在其时的美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轰动效应,这一阶段是何海霞艺术发明的裂变时期,是由师古人转向师造化的“画日子”的“长安画派”时期。20世纪80年代,何海霞由陕回京任我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改革开放的春风像催化剂般唤醒了画家的片面发明性,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纵情地释放了出来,步入了“画自己”的自由王国阶段。
何海霞《山水还看蜀中山》纸本设色 120cm×67cm 1997年
综观何海霞先生的艺术生计,“长安画派”时期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个从传统语境向现代写生的转型蜕变时期,为“画自己”的阶段锻炼特性化笔墨言语的时期。他将自己的寓斋取名“茧居”,即意喻自己的艺术阅历若蚕作茧再化蝶的进程,“长安画派”时期正是他像蚕相同闷居茧中为化蝶后的振翅高飞积储能量的时期。这一阶段“他走上了艺术立异的征程,全身心的致力于我国画的改造,着手处理我国画从古典形状向现代形状转型的问题。”[3]这一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何海霞进入我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开端,包含“文革”期间下放乡村和1975年回西安到80年代调回北京之前的近30年时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摆在我国画家面前有两条路可以挑选: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全盘西化,仍是到实在的日子中撷取鲜活的体裁寻觅新的绘画言语从而改造传统我国画,以“长安三杰”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画家集体勇毅地挑选了后者。正怎么海霞所说:“画家是大天然的讴歌者,天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有待画家去发现、去发明、去讴歌。一个画家应当有广博的胸襟,以天然为师。”[4]关于何海霞来说,这一挑选无疑是需求很大勇气和意志。一方面,大千先生的欣赏,著作当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这都与他深沉而全面的传统功底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改造的时代布景催促他只要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才干建构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特性化的笔墨言语系统。他安然积极地到日子中去,与天然为伍找寻新的打破点。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何海霞的著作大多都是深化天然反映日子乃至对景实地写生的。从这一时期的《西秦第一关》《春到田间》《宝成铁路》《降服黄河》等著作中可以精确的看出,何海霞正尽力打破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程式标准,力求将传统古法与天然山水融汇一致。他对自己熟稔的我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进行取舍挑选、调整改造后运用到体现蕴藏无限活力的真山真水中去,在此进程中进一步消化传统,寻觅新的体现技法,使自己的著作充溢鲜活的天然气味和时代精神。
何海霞《陕北晨曦》纸本设色 70cm×45cm 1979年
《西秦第一关》是1958年何海霞在川陕古道上的写生。此幅著作具有稠密的“长安画派”的风格特征。技法体现上以传统为基,草丛的皴点和树木的勾染多用古法,设色也以传统的浅绛为主,但在构图上已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向更接近于实在的日子和天然景观方面转化。
何海霞《川陕古道西秦第一关》 纸本设色 46cm×35 cm 1958年
何海霞从1951年久居西安到1984年回到北京,期间约有30多年是在陕西这块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黄土地上度过的,陕西是他的第二故土,关中平原的广阔广袤、陕北黄土的朴厚苍莽、华岳顶峰的险恶雄奇,无不给他以深入的影响,而且进入到他的画面,成为常常描绘和体现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何海霞曾八上华山为华山歌功颂德,华山成了他笔下体现的首要体裁之一。他不只取华山之形,更得华岳之神。雄奇险恶的华岳风骨在他如椽的笔下表达得酣畅淋漓,画家自己与华山如庄周梦蝶般物我合一。“登临华山,立于下棋亭上,喝干了那一壶‘西凤’,听谁个野蛮的汉子狼一般地吼着秦腔,我就觉得棋亭里还坐着赵王匡胤和那个陈抟,我不知道赵匡胤是不是何海霞,仍是何海霞便是陈抟?”[5]《峰插天界外》是何海霞70年代末的著作,94×51厘米的微幅画面上华山的险恶雄奇的特征一望而知。画家将自己角度置于华山北峰,“S”形的构图将画面运营成三部分:近景的古松,中景的擦耳崖和前景的西峰,西峰简直占有了整幅画面的一半,山巅直插云霄几近画幅的顶端,上重下轻的构图,仰观角度的挑选,杰出了画面的主体,体现技巧上干笔勾勒,淡墨皴擦,跋语中“峰插天界外,影倒黄河里”两句更是杰出了主题。
何海霞《卧龙山色》纸本设色 135cmx68cm 20世纪80年代
陕北朴厚苍莽的黄土地,亦是他为之倾慕的当地。“当我在陕北深化日子时,面临那一片令人神魂飞扬的六合,雄壮绵绵的黄土地,玛瑙般的红高粱,白云止境活动的羊群,还模糊来往牧羊老汉的‘信天游’……我真的有些醉了。”[6]《陕北清秋》是画家发明于1981年的著作,运用熟练的笔法描绘出了陕北苍莽淳厚的特征,严谨勾勒的树丛与大笔淡赭铺就的土坡构成了明显的比照,杰出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画面中近景的毛驴、窑洞和前景山坡上牧归的羊群,显得那么天然生动,可见他对这些景象的了解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华岳的险恶雄奇和陕北朴厚苍莽的特征,与何海霞的画风构成了相符合的两层联络:天然环境的特征促就了他的雄壮朴茂画风的构成,而他的画风愈加恰当地体现了天然环境的这一特征。
何海霞《征服黄河》纸本设色 166cm×78cm 1959年
毋庸置疑,青绿山水是何海霞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大特征。青绿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中老练较早的画科,唐代“大、小李将军”便是个中高手。跟着唐今后“水墨为上”的观念等要素的影响,青绿山水一门逐步式微。何海霞在摹习传统青绿山水技法的根底之上,希冀能探究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形式的青绿山水画以习惯新时代的需求,也为他后期光辉的金碧山水发明奠定了坚实的根底。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和宗炳倡议的“以色貌色”都是指画家的发明有必要依据所描绘的不同物象的具体要求而巧施颜色,色与色之间的谐和、比照烘托以及墨与色的融合与相破等,则取决于画家的片面发明。青绿山水画的体现言语和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传统的青绿山水制作进程是极端程式化的:屡次叠加和重复分染、罩染的颜色处理方法,使发明进程极端烦琐杂乱,更有碍于画家情思的理性泄发。简化程式,以特性体现重建画面空间结构,把画面的疏密比照与运笔提按经过单纯的设色体现出来是何海霞对青绿山水画的一个斗胆测验。他的青绿山水画以意赋色,重视画家个人感触和客观物象的相融,而且将设色与用墨完美结合,在墨和色的联络上重视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色墨融合,他施彩如墨,运墨如彩,以到达画面色墨调和的视觉效果,将极具民族特征的我国画颜色观向前开展了一大步。
从“长安画派”时期何海霞的著作数量来看,青绿山水无疑是其间大类。可见其对青绿山水的爱情至深。周年光光阴先生公允地点评了何海霞的艺术成果:“这位先生,终身宠辱不惊灵根喧嚣,和气单纯。从不枉生烦恼,超然无争自固气,大度容人不独薄。唯一醉心于纸上笔墨,彩笔缥缈纵横于山水之间,朝披夕揽。真是雷厉风行壮夫奔驰亦英雄。”[7]
(作者系我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
@版权声明:除渠道声明原创之外的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自己当即联络后台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