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年放假,
征稿暂停半个月,
暂停时刻为:1.17-1.31
文:夕又 来历:读史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也有人说,读《红楼梦》看林黛玉也有这三种状况:少年时,喜爱她“狷介自诩,目无尘下”;青年时,觉得她整天哭唧唧,实在是令人心烦;中年时,恍然发现,本来黛玉才是那个通透的人,她眼中的热泪,都源于对日子的大爱。
喜爱黛玉的人说她“朴实,不造作”,不喜爱她的人说她“尖刻,小心眼儿”;喜爱她的人说她“聪明灵秀,重情”,不喜爱她的人说她“过分灵敏,自我”。
但不管怎样说,黛玉的“不装”,是我们对她的一个一致。
黛玉的身世很好,她的祖上四代列侯,他父亲又是前科探花,她家是实在的钟鼎之家加书香之族。
古代人们的尊卑次第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战士、农人、工匠、商贾。
贾府是武将身世,国公爷的起点很高,但后代只要贾敬一个人中过进士。林家才是实在的“文士”加“官吏”,其社会地位不在贾府之下。
但贾、林两家的治家之道却天壤之别。
黛玉之父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
担任御史的人,在明清两代,一般职级并不高,但权利很大,在官场有“见官大三级”之说。兰台寺大夫却是二品大员,皇帝钦点林如海为巡盐御史,可见对这个当地盐业的重视,也可见对林家的信赖。
盐业,自古都是国家掌控,关乎民生也关乎国务,盐官是很重要也很有油水的差事。明清两代法律规定这个岗位每年都要换人,就为了避免某人在一个当地扶植实力,过度贪腐。
从书中看,林如海到死一直在金陵为官,没有被调走,足见其清凉与忠正。
林、贾两家的社会地位平起平坐,而林黛玉看见贾府的三等仆妇却现已觉得不俗,阐明贾府的局面远在林家之上。
贾府的日子是奢侈、张扬,林家是内敛、俭朴。
物质上,贾府既高调又招摇,日子中极尽豪华,精力上却并不与之匹配。这一点,亦与林家正好相反。
林家没有男孩,只要黛玉和两个伴读丫鬟,林如海就请了前科进士贾雨村来当私教。贾府那么多男孩子,却没一个有私教,书院里更是打闹玩乐的当地,没有一点学习气氛。
贾政叮咛书院教师一定要教的《四书》,林黛玉在六岁之前就学完了。
林家后继无人,是人丁单薄形成的,这是百般无奈的事。但林如海身居高位却清醒而廉洁、朴素而内敛,只要一个女儿仍然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这些都是兴家之道。
反观贾家,人丁虽不算太兴隆,但嫡传两府都不缺男丁,本族的近支人也不少,却“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世袭的爵位虽逐步递减“其日用局面费用,又不能迁就节俭”。
林家是几代袭爵之后,后代高中探花,成为国之栋梁。
贾府是一个靠祖先的赫赫战功获取富有的宗族,后代们,文,学欠好,武,亦旷费,成了只会吃喝玩乐的蛀虫。
贾赦、贾珍两个袭爵的人如此,贾琏、贾蓉两个捐官的人更是如此,好容易有个喜爱读书的贾政,却近乎腐儒,没有一点日子情味,亦不理解当家立世之道。
也正是贾、林两家这种截然相反的日子气氛,才造就了黛玉的悲惨剧,也形成了世人对黛玉的误解。
黛玉虽身体欠好,性情却并不自卑内向,相反,她其实是聪明、生动的。全书中,黛玉实在自卑的应该只要一次,便是宝钗戴红麝串的时分。
不过,那也并不是性情使然,而是感触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黛玉平常的灵敏多愁,都是与环境方枘圆凿的折磨。彻底不同的家风,才是让黛玉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本源。
初到贾府,第一次饭后喝茶,黛玉就“见了这儿许多工作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逐个改过来”。
人最难改动的,便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贾府不只文化气氛和林家大不相同,连日子小事黛玉也要逐个从头习惯。
这种痛,只要亲历者才干领会,就算最相知的宝玉也是难知其一二的。
从情感上来说,黛玉爱林家,也爱贾府,究竟她身体里有贾家一半的血液。
母亲逝世,父亲不在身边,贾母、宝玉等人便是她的至亲,贾府是她的避风港。
但是,目睹贾府与自己家的种种不同,黛玉却茫然无措,尤其是精力气氛的不同,才让黛玉有难以融入的自悲之叹。
探春理家,黛玉赞其不肯作威福于下人,也带出她自己经常私自替贾府估计“出的多进的少,现在若不节俭。必致后手不接。”
一句话,就足以看出黛玉的视野、格式之不俗。
探春是贾府三艳的佼佼者,被委任理家,兴利除弊,却也仅仅为了“不枉太太的托付”,并没有实在看到宗族的未来。关于金钱,探春的情绪是“我们是主子,天然不理睬那些金钱小事,只知道想起什么要什么”。
宝钗,公认的拔尖,觉得为了省钱“失了打体统,也不像”。
李纨却是有才干的,但由于是寡妇,自己也采纳韬晦之策,对家务事,底子不多参加。
贾府的落败之兆,很早就有了端倪,小说的开篇,冷子兴就看出“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秦可卿死前也提醒了“登高必跌重”的道理,并给出了保存基业的办法。
贾府诸人,却浑浑噩噩,并没人高枕无忧、虑及后事。
黛玉能做得,便是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处理好量力而行的工作。
大观园里,宝玉的丫头们吵架、争吵、交兵、偷东西都全了;宝钗的莺儿编花篮,闹出一场风云,分明自己有错,终究还得他人来道歉才完;迎春的奶妈偷东西,丫头闹厨房;惜春的下人私自传递东西,还有婆子因乱说话被撵;探春处好许多,但是翠墨因要指使蝉姐儿买糕,就言语间离间工作,也不省心。
算来算去,整个大观园里,只要李纨和黛玉两处,比较安定。
李纨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实打实的我们闺秀,年长几岁,自身又知书明理,管束下人有方,是情理之中。
年幼就仰人鼻息的黛玉,也能把自己的小团队办理的秩序井然,亦见其才干。
而宝玉这个宁荣两公选定的接班人,却觉得家里不管怎样穷,也少不了自己的。视野、格式、智商如此不在线,难怪黛玉懒得再理他,直接走掉了。
黛玉能看到贾府的腐朽不堪,也知道宝玉有些烂泥扶不上墙,但她仍乐意为其支付悉数的爱。
黛玉所爱的,自身便是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有缺陷的,实在的宝玉,就好像她所爱的贾府相同。贾府有许多根深蒂固的弊端,黛玉会为其忧虑,并私自为其打算,但不会厌弃。
有人说,世上只要一种英勇,便是认清了日子的本相,仍然酷爱日子。
黛玉便是如此。
她能看到贾府的危机,也清晰知道宝玉的缺陷,她理解日子的严酷,甚至能预见到贾府不太达观的未来,但她仍然酷爱这一切。
她出门前会叮咛丫鬟“把屋子拾掇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她情味典雅又极精美,对日子中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一切都详尽而周到。她不像宝钗那样要住在“雪洞”中,她是日子在诗与艺术之中。
她天然生成喜散不喜聚,由于理解,聚,仅仅时间短的,散,才是终究的结局。
她悲秋伤春、怜桃花、感秋雨、临窗垂泪、对帕吟诗、泣血葬花,都是对世上一草一木深重的爱。她经常单独垂泪,那是由于她和宝玉既是宿世的缘,又有此生的劫。
她是如此的朴实通透,不长于、也不屑于假装自己。
她知油滑而不油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有所忽略,她马上就甩脸子,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下人知道她的不行得罪,也避免了自己像迎春那样任人欺压;宝钗的老婆子来送燕窝,她谦让的道谢,还打赏五百钱小费;赵姨娘来看望,她明知是顺路的情面,仍然动身道谢,给足体面。
她与一切的姐妹都交好,又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异乎寻常。
凤姐喜爱她,李纨说她让人疼,探春去看凤姐会约她一同,宝琴刚来就乐意和她接近;湘云和她同住还挤兑她,搬走了又被抛下,终究仍是由她来陪同。
闲散安逸般的邢蚰烟,在大观园里,只去两个当地闲话过,一个是有半师之谊的妙玉处,另一个便是她的潇湘馆。
宝钗连她吃药的方剂都重视,送她燕窝,又和她互剖金兰语;连妙玉都请她喝茶、为她续诗。
湘云说她像戏子,她并不气愤,她只气宝玉不了解她;晴雯不让她进门,宝玉批注本相她马上就消气了,都还没用哄呢;湘云暗指她吃醋宝琴,她既不解说,也不责怪湘云;妙玉说她是个俗人,她也一点不介意,还保护妙玉和宝玉的友谊。
她还很长于调理气氛,端午节,宝玉、袭人、晴雯三个吵架,她就狡猾的叫袭人嫂子,轻松化解了三人的僵局;刘姥姥走后,我们为惜春画画出主意,她更是一个人带动了全场的气氛,连宝钗也感叹她说话的水平;宝玉更是当众把她和凤姐并提,作为会说话、可疼的模范。
香菱要学诗,宝钗说是“贪猥无厌”,黛玉却耐性的为其解说;芦雪广联诗,她又自动提议给相对缄默沉静的邢、李三位时机;湘云偶成一小令,心下满意,给宝钗看,宝钗不理睬,黛玉见了却马上叮咛摆下瓜果点心,邀人填词,满足她的兴致。
她总是自豪的保持着自己的狷介,却又极端的善解人意。
她被人笑痴傻、说尖刻,全不放在心上。她的眼泪是归还宝玉的至交情,亦是酬谢贾府的养育恩。
就算明知道没有成果,她也不退让、不躲避,慨然泪尽而亡。
回到三生石畔,她仍是那棵软弱又坚韧的绛珠草,早已知道了尘世中不过是红粉骷髅、瞬间富贵,她仍无悔的为爱下界,倾尽一切。
往
期
精
彩
红楼梦赏析
一入红楼,毕生难醒
与君相逢,平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