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莫高窟洞窟之后,岩画映入眼帘。面临目不暇接、五光十色的美好图景,咱们的视野大都通过这样一个道路,从窟檐到前室、甬道、主室、窟顶、佛龛或佛坛,到四壁,最后到窟门。洞窟中的这些部分,其实都是洞窟形制的一部分内容,也是莫高窟绘画的载体。
1、窟檐
窟檐是洞窟前依岩制作的洞窟木构外檐,是避免风沙雨雪损坏洞窟的保护性办法。依据现存石窟外岩壁上留传的许多梁椽孔洞遗址来估测,莫高窟约有三百个洞窟曾制作过窟檐,故文献中有描绘窟檐栈道相接、全体外观蔚为壮观的记载。现存五座唐宋时期的窟檐,即唐代的第196窟与宋初的第427、444、431、437窟外的木构窟檐,均为三开间四柱,柱下有木悬臂梁挑出构成的栈道,以处理上层洞窟间的交通问题,一起也丰厚了洞窟的外观。第96窟前的九层楼与第16窟前的三层楼是木结构多层窟檐,为窟檐中的近代修建。
2、前室
前室是在主室之前的活动空间。榆林窟的洞窟在主室之前均有一个完好的前室。莫高窟从西魏的第285窟开端,除第371窟外,其他前室均只要南、西、北壁及向东斜上的前室顶,古代俗称窟厂。依据莫高窟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和崖面上布满的大小梁孔、椽孔痕迹估测,许多前室可能是凭借木构窟檐来到达完好前室的作用。
3、甬道
甬道是石窟前室与主室之间或石窟与石窟之间的内部通道,依据石窟开凿的规划而深浅纷歧,一般为2米左右,短者1米左右,长者则有8、9米深。初唐曾经甬道开口较大,断面多为矩形。十六国及北魏时期的甬道破损严峻,现在莫高窟所见的甬道多是晚唐、五代、西夏进行过改制的,呈盝形顶,断面缩小,古代俗称其为“门”。隋代与初、盛唐甬道因为被子孙改制,所以原岩画内容体裁不详,晚唐、五代甬道南北壁多画供养人像,甬道顶多画释教史迹画和图画纹样。
4、主室
主室又称后室,是石窟造像及制作岩画的首要场所,是石窟艺术体现最会集的部分。全体上为一封闭性空间,有窟门及甬道与前室相通。依据结构,一般分为窟顶、四壁、佛龛、中心柱、中心佛坛等部分。其形制首要有中心柱窟、禅窟、覆斗顶窟、殿堂窟、大佛窟、涅槃窟等。石窟后室的形制是跟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故而也成为辨别石窟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的典型窟形;禅窟仅见于十六国晚期和西魏时期;覆斗顶窟则最早见于十六国晚期的第272窟及西魏的第249窟,开展到隋唐则成为首要的石窟方式;在覆斗顶这一基本方式下,因后室内佛龛方式的不同,又派生出几种形制:如双层龛的为隋代,梯形敞口龛的是初、盛唐,帐形龛是中晚唐时期,中心佛坛最早见于初唐,晚唐时开展成背屏式,并成为五代宋初的典型窟形。在莫高窟约一千年的开窟过程中,石窟形制的演化有着明晰的头绪。
5、窟顶
窟顶为石窟内部空间的顶部,因年代的不同,石窟平面的布局也不同,其顶部也有不同的方式。首要有两种:一是前期的中心柱窟,其前部为人字披顶,中心柱周围为平顶,上画平棋图画。二是覆斗顶式窟顶,此种窟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顶部中心杰出一方井,绘成宝盖图画,又称藻井;覆斗的四披(即四个梯形坡面)绘有神灵鬼魅、经变故事、千佛、平棋图画等,构成石窟绚丽多彩的装修中心。在莫高窟南区492个洞窟中,约有350个是覆斗顶窟。除上两种外,还有少数的盝顶,即截头四方锥体,因其形如宝盝,故名。盛唐第148窟、中唐第365窟则是仅有的横券顶。
莫高窟第431窟 前部人字披顶 北魏
6、佛龛与佛坛
佛龛是在窟壁上凿出的深化窟壁的小空间,内塑有佛、菩萨等塑像的龛室。按龛的平面和立面形状,可将其大致分为阙形龛、圆拱龛、双层龛、敞口龛和盝顶帐形龛等几种类型。前期洞窟的龛形多为前三种,中晚期石窟的龛则今后两种龛形居多。
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前部上层 阙形龛 北魏
佛坛又称佛床、中心坛、须弥座,指洞窟中部或佛龛中塑像下的台座。其平面多为凹字形,形如马蹄,所以又常称其为马蹄形佛坛。最早见于莫高窟初唐第205窟,晚唐、五代、宋代大型洞窟中均有佛坛,中唐时帐形佛龛内也有佛坛。
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上层 圆拱龛 北凉
7、四壁和窟门
四壁一般指主室内的东、西、南、北四个壁面。在莫高窟,大多数洞窟都是坐西朝东的,因而西壁为正壁,多在西壁开龛塑主尊佛像,南、北两壁制作大型岩画,东壁开窟门,于门上和门两旁绘画。
来历:敦煌研究院,作者:赵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