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轿车经销商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是怎么失利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15 15:42:40  阅读:9202 来源:自媒体 作者:奔驰GLC级

文 | InweHub小哈

欢迎供稿 | Autodealer@163.com

数字化的变革,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好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以及全面的运营变革,可让企业进一步拉开与同行差距,保持行业持续竞争力。

这种变革从银行、保险、快消零售、餐饮等行业率先开始,逐步渗透到汽车、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

对于规模成熟企业,发展变革的趋势很明确,不转型,会被同行甩在身后,未来很大概率不会持续成功。

然而,并不一定所有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能最终成功。

失败的案例,往往羞于谈起。打破常规,谈一起在“汽车经销商”行业,“典型失败”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案例。

转型的背景

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20年的持续增长,曾让人乐观的认为,这种势头会一直保持下去。拐点发生在2018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8年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2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降幅高达4%。

“存量市场的博弈大幕,正式开启!”

过去的两年,车企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行业淘汰加剧,并同时传递至汽车经销行业。中国经销商大面积亏损,新车销售库存高企,市场变化倒逼变革行业变革,大家都在谋求破局个变革。

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型是行业趋势,这也要求渠道和经销商,也要跟着行业整体,一起加速转型,加强自身竞争力。

B汽车经销集团诞生20余年来,一直深耕汽车流通行业,并专注多个豪华车品牌,借助自己先进管理理念和体系,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

行业竞争加剧,洗牌期即将来临,企业经营管理层和创始人,也开始深刻思考集团未来发展和行业变革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确定通过打造智能零售新生态的Y项目,于2018年中,正式开启汽车经销商集团自己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之旅。

一拍即合的合作

某某云的母公司,是国内“电商新零售”的领域的开创者,并同时得益于强大的“中台”体系,能够低成本的开拓创新业务,并支撑自己全面数字化的业务体系。而B集团自身信息化及管理团队,受限于行业背景和自身专长,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尚不具备足够能力。

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双方一拍即合。

B集团直接选择与某某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并通过集团内的科技公司,作为内部推进的主体。

某某云团队按自己对行业的理解,进行战略目标与解决方案规划后,决定通过搭建在“某某云”上的“电商中台项目”,帮助B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将中台开发与数字前端触点开发业务,外包给了体系内的架构和开发实施公司D。

“面上看,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生态。”

B集团看上了某某云母公司的新零售行业能力和成功经验,看上了某某云自身云计算平台的能力。而某某云迫切需要打造行业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深入了解垂直行业,开启新的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技术架构与开发实施,交给某某云体系生态内的D,并由B集团的科技公司协助消化理解需求,把关项目质量。D公司负责开发实施,某某云获得行业上云客户并打造行业解决方案,B集团科技公司,则可以借此提升自己的研发实力,培育自己的数字化团队,B集团由此能轻松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就这样,Y项目轰轰烈烈的开启了。

风风光光的开始

某某云通过前期调研,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和能力,开出了药方和解决方案。

“搭建一个运行在“某某云”上的大电子商务平台,依靠强大的业务和数据“厚中台”,构建从销售到售后领域的10个能力中心,及销售管理平台、门店管理平台、总部管理平台,提供多种用户(消费者、店端人员、集团人员等)访问前端(微信、PC、API等)入口。”

根据咨询方案,中台和系统架构的看起来十分完整,基本涵盖了支撑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似乎一个完整数字化的汽车经销商,已经跃然在纸上。

Y项目和要实现的效果,也早已在集团内传的轰轰烈烈,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业内同行的驻足,作为当年的重要工程,甚至连门店周边的停车桩和门面广告上,都打上了Y项目有关的信息和宣传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集团和门店层面的精细化管理和内控,实现业财一体化,协调管理集团内部资源,2年前B集团就率先在行业内,采用了国际顶级S公司的经销商业务管理和ERP全套解决方案。

部分数据和交互,将逐步通过大电子商务平台和S系统的接口实现。

项目按瀑布模式推进。

经过准备启动,D公司与B集团科技公司,一起进行需求梳理,结束需求调研与分析、UI与架构设计后,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开发。

B集团下属有个多品牌多家4S门店,根据计划,选择了一家门店作为“小白鼠”,进行系统上线后的试验与效果验证。

5个月后,研发和测试完成,按照进度,开始上线实施。

按照店长当时的原话,

“在上线前一周,我们才看到这个系统长啥样,有什么功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通知要开始用了,而且直接被做了培训!”

一地鸡毛的结果

试验运营门店,开启数字化的第一天,堪称灾难。

“为了实现所谓的线上一体的用户购车体验,进店用户必须首先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然后通过菜单栏选择进入在线商城系统,选择或者搜索找到意向车型,查看“透明车价”,然后加入购物车,进行购买。”

行政命令下,销售顾问必须厚着脸皮,引导购车和意向客户按照上述过程做相关操作,销售顾问除了日常繁杂的业务外,似乎还多了这么一块新活儿要处理。

而很多客户,更开启了直击心灵的抗拒式反问:

“天啊,不扫码就不能买车了吗?扫了有什么好处啊?要这么麻烦的么?”

“这配置差别,你跟我直接聊聊不好么?”

而“更好更智能化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似乎很难说服或者打动客户。

而即使完成了线上协议签署,为了完成内审或者主机厂要求,销售或者服务顾问,还要打印出纸质的合同,摆在客户面前,让惊诧的客户再签一遍字。

不满意的除了客户,还有集团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

业财一体化是紧耦合的,通过紧密和统一的业务处理流程,明确了业务部门的处理口径,规范了经营管理,更是解决了财务业务数据钩稽和上报过程中的不及时、不准接、不连贯等问题。

通过S系统,B集团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和内控逻辑,满足了集团经营管理的刚性需求,更是培养了全集团规范严谨作业的风格。S系统支撑并固化了这套管理方式,形成了体系化的管理控制管理系统。

“厚中台”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后,前端除了用户场景入口,也有门店流程操作入口,但是令人诧异的是,现实中很多复杂场景(比如跨月的订单订金结算)和部分逆向业务流程,居然不支持。

“这样子制单是不合规的,有些增项衍生品和车型都是紧密关联的,这样下单出了库肯定不合规的,居然在系统里没有限制!”

财务开启了吐槽!

财务和集团层管理人员,立刻意识到内控和管理上的风险,要求门店一线操作人员除了使用“大电子商务平台”外,还要保留在S系统中留下凭证记录,满足管理和内审等需求。

同样的业务,门店一线人员无法通过唯一的系统操作入口,满足客户和场景需求,满足内控和流程的需求,占用了大量时间,更别提通过系统来赋能了。

更大的矛盾,终于若干天后爆发了。

基础的数据,如车辆、配置、价格等,除了需要在S系统中录入维护,根据构建“厚中台”系统能力规划,也同样需要在业务中台中进行管理维护,当然“厚中台”也包含了很多业务数据及管理维护,比如库存等。

这些基础数据和业务元素,似乎应该抽象为单一数据维护入口来源,以及解耦为“微服务”架构,供场景或者多系统的交叉反复调用,而不是重复的造轮子。

后台运维人员更无法保证基础数据的统一和及时维护修改,外加两套系统的业务处理逻辑上的差异,导致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常常无法匹配一致。

“很多车型的配置数据居然缺,客户以为我们没这个配置车型!我总不能通知后台让他们给我现场新增数据吧!更可气的是,畅销现货车型我帮客户锁住了,但是客户交订金时候才发现没库存了,原来那个老油条销售,跑S系统里面下单给我截胡了!”

门店一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被多个系统的弄的够呛了,本来火气就很大,在历经多次系统数据问题导致无法继续作业的事件后,终于名正言顺的弃用了“新零售电商大平台”并“甩锅”给了项目组。

深刻惨痛的教训

各种深坑,不胜枚举。以上只是遇到的残酷现实中的一部分列举。

在集团一线和部分管理部门的反对下,在终端消费者的吐槽下,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门店运营和消费者体验的情况下,Y项目和实施成果,不得不立刻下马。

带着美好的期许轰轰烈烈的开工,一个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最终,却得到了与初心大相径庭的结果。

“Y项目和数字化经销商的初步努力,应该是失败了!”

站在实施开发方的视角,通过加班加点的技术开发,打造一个功能强大的整体电商解决方案和“行业厚中台”,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是,如果将传统企业开启规模化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升级再造信息和IT系统”,那就离失败不远了。

破除迷雾,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企业愿意改变经营的“游戏规则“,通过一套体系化的转型框架,逐步实现转型目标。

数字工具引入和组织运营模式的变革,并且配合可落地执行的转型和规划策略,则是成功的关键。

某某云给出的IT系统解决方案,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符合当下设想的数字化经销商的终极IT架构。

某某云和他的母公司,也是“中台”模式和数字化运营的受益者,但是在项目推进和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似乎忘了自己曾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中台只是一种呈现结果,是数字化企业多年成长过程的必然产物!”

拿着中台结果,直接忽悠客户开启数字化转型,是严重缺乏专业性和行业责任心的。

而高举高打的整体推进方式,更暴露了转型策略上的缺失,其瀑布形式的复杂产品开发验证模式,与敏捷的要求更是不匹配。

让背负盈亏的业务部门和领导,对数字化愿景和结果来负责,并由业务部门来牵头,是这件事情能推动和成功的组织行为基础。

持久的内部改善能力,并持续培养对敏捷文化的追求,则是能支撑数字化转型和运营的关键钥匙。

一线业务部门,没有持续参与,而全集团,也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整体转型实施路径和对应目标,构建系统性的转型框架和思路蓝图。

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识别并优先推动商业效益显著的,可行性较高的数字化“速赢”项目,再按照蓝图和优先排序,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数字化转型的子项目中,通过数年的持续努力,才能实现整体的转型。

转型成功的标志,就是业务敏捷有序的运行在一个足够强大的中台上,并且能够快速响应前端业务场景的变化多端,实现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验模式,以及自身敏捷和“以数据说话”的组织氛围。

人才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缺乏对企业运作本质的深刻洞察,缺乏对业务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缺乏对特定行业产业的理解,也导致了转型的失败。

“如果主导人员,能理解稳态系统和敏态系统,能理解企业管理控制与业务场景支撑,能理解业务流程和场景的不同,能理解行业需求对服务架构进行合理解耦,能理解企业各角色和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重复造轮子并导致一线员工忙乱,并被管理人员挑刺的事情,应该不会发生的!”

“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要考虑员工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的变化及匹配,对于不同业务部门打破“烟囱”,开启跨部门数字化协作,抗拒与拒绝配合如何来破解,也是需要智慧化的解决方式的。

客户自身缺乏真正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团队,而来自主机厂经营管理模式的部分制肘,也成为了转型过程中的“巨大挑战”。

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给予的期望慢慢的升高,但也是因为如此,转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策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专业机构的协调辅助,科技技术的适时引入,才能一路破障,转型成功,制胜于未来!

希望这个“典型失败”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足够的启示!

以上 B集团/D公司/某某云/Y项目/S系统 皆为化名,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文章来源:小哈公社,特此感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